
娘娘殿內的石像。 范學新 攝
近日,延慶縣文物部門在舊縣鎮燒窯峪村附近的山上發現一處道教題材的龛窟,其中現存圓雕、高浮雕摩崖造像24尊。經核實,這是目前北京地區已發現的道教龛窟中規模最大的一處。
據縣文委專業人士介紹,此次發現的道教龛窟位於燒窯峪村正北約1公裡的山崖二層斷崖上,坐北向南,距地表約100多米,距崖頂6米。這處龛窟包括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其中三官殿呈長方形,面闊3.5米,進深3.3米,高只有2米,裡面供奉著3尊圓雕造像,均寬衣博帶、雙腿盤坐。中間的造像雙手於胸前,兩側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目前,這三尊造像的頭都已不見蹤跡。
有村民回憶,上世紀60年代“破四舊”,村裡的知青帶頭把石像推到山下,直到1997年夏天,村民才將這三尊雕像再次搬運回殿裡,但是三尊造像的頭卻再也找不到了。道教認為,天官、地官、水官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因此得到了不少人的信仰和膜拜。
在距離三官殿不遠處,有一座坍塌十分嚴重的洞窟,即是真武殿。真武殿比較開闊,面闊4.85米,進深2.1米,高2米,現存高浮雕造像11尊,殘損較為嚴重。洞窟後壁雕刻有仿木斗拱和飾以蓮花圖案的仿木構件。真武殿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檔次,其正中為真武大帝造像。由於中殿容量有限,且雕像大多風化嚴重,很難辨識,文物工作者從形象上初步分析,在真武大帝兩側分別侍立有金童、玉女、龜、蛇二將、雷公等諸神,其中以尖嘴、鷹爪、左手執楔、右手執槌的雷公形象最為突出。
娘娘殿與真武殿相連,形制較為規整,面闊3.6米,進深1.9米,高2.35米,殿內保存高浮雕造像10尊。洞窟後壁中央端坐三尊石像,均為中年端莊婦女形象,雙手交於胸前。從形象和傳說分析,應為碧霞元君(泰山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其中碧霞元君在古代被奉為婦女的守護神,眼光娘娘主治眼疾,送子娘娘則為賜子之神,能保佑兒童健康成長。此外,殿內還供奉著三位娘娘的侍女和書吏。工作人員在娘娘殿的石台上還發現了一個深0.25米、直徑0.3米的水坑,當地老鄉傳說,水坑裡的水可以治愈眼疾。
經專家研究推斷,燒窯峪摩崖造像是目前北京地區已發現的道教題材的龛窟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共現存圓雕、高浮雕造像24尊。其中,三官殿西巖壁上還保存著一處高0.9米、寬0.61米的摩崖石刻,字跡模糊不清,隱約可以看出有“萬歷”等字。從造像形制、供奉內容、碑刻文字等方面分析,燒窯峪摩崖造像應開鑿於明代。目前,縣文物部門已經對該摩崖造像實施了初步保護,並正在申請文物保護項目,擬對其進行更加全面的保護。
據了解,延慶地區目前還保存著十多處真武廟、泰山廟和三官廟遺跡,在千家店朝陽寺、花盆關帝廟等處至今依然保留著娘娘信仰的習俗。這些古跡雖然沒有燒窯峪摩崖造像完整,但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延慶地區明清時期道教傳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