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年輕靈山,打造後世文化遺產

年輕靈山,打造後世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3 23:07:31      編輯:古建築紀錄

   

    11月15日,靈山勝境迎來靈山大佛開光十五周年及靈山勝境建成開放十五周年的慶典。這個15年前在馬山一隅豎立而起的人造景點,當初並不被人看好,許多業內人士懷疑僅憑傳說建起的景區難以持續。但如今,景區每年迎來游客350萬人,營收多年位居江蘇省第一位,成為無錫的一張名片。疏理靈山勝境15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正是靠打造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創中國文化旅游獨一無二的“靈山奇跡”。而靈山景區的帶動作用還將進一步放大,不久前,無錫決定以靈山勝境景區為核心,把馬山打造成國際旅游島。
    高起點:涵蓋中國五千年文明和道德內蘊
    很少有一個景點像靈山勝境如此神奇。在靈山大佛建造之前,提到靈山,鮮有人知道這個地方。
    1992年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設立後,馬山被全國所熟悉。誰可曾想到,就在馬山一角,那個只有一棵古樹、一口枯井和一間破舊房屋的地方5年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7年11月15日,矗立在小靈山南麓高達八十八米的靈山大佛開光。
    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游歷東南到此,來到現在的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鹫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玄奘的傳說只是給靈山增加了神秘的色彩,但景區管理方從一開始就沒有滿足於此。按照景區人員的說法,每個景點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精神文明息息相關。靈山勝境以佛教主旨為文化起源,它雖具有宗教特色,但所展示的文化涵蓋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和道德的內蘊,如“五明橋”引用佛教中“廣學四明”的說法,提醒世人多學習各種知識,要讓自己充滿智慧,以達到內心明淨;而“降魔”銅雕引用了佛教的典故,告誡世人要堅定信念、抵御誘惑,才能戰勝自己。可見,靈山講的是禅,說的卻是理,這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揚善棄惡、仁義孝道等道德文明,也貼合了百姓大眾向往平安、幸福等美好祝願。
    他們在每一個細節之處都處處體現靈山文化特色。曾經是無錫旅游文化軟肋的旅游商品,靈山也是動足了腦筋,以一個獨立團隊進行研發創作,每個靈山牌商品,處處彰顯佛教文化特色,每年靈山旅游營收中旅游商品就占了五分之一左右。
    就在今年,靈山啟動了耿灣國際度假小鎮的建設。之前,靈山以充滿禅意的修心之所———靈山精捨吸引游客住下來,今後擁有1950多間客房的耿灣小鎮將成為游客修身養性的世外桃源。“我們要改變無錫的旅游方式,滬寧線多以商務酒店為主,要找一塊精致的度假之處很難。以後這裡便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度假島。”據無錫靈山勝境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度假小鎮主要功能包含文化演藝、主題酒店、休閒養生等,這裡也是精品酒店和主題酒店的集群,各種酒店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在白天,人們可在此修禅、養心,享受美食與陽光;在夜晚,游客能在酒吧、KTV等釋放自己的心情。
    高追求:以禅修心,以善化人
    靈山給世人提供了修禅修心的避世之所,人們在此領悟禅意之時也獲得心靈的淨化。靈山所提倡的禅意文化並非只屬宗教界所有,這種禅意更多是引領人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2007年10月28日無錫靈山書院正式掛牌,這是一家開放性的公益性文化機構,也是靈山和國內重點院校實現文化項目合作的有效載體。書院聘請了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馮其庸先生等出任靈山書院名譽院長,致力於當今社會和諧發展的優秀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努力將自身打造成多元、開放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書院邀請了全國高校七十多位佛教專家、學者及法師作為靈山書院的特聘導師,迄今承辦了多次大型文化論壇、學術會議。書院幫助人們探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淨化心靈世界的舞台,作為化解精神危機的航標燈,消除精神污染。
    靈山文化提倡從自身修養開始,善及天下。靈山景區自建立之初就不忘回饋社會,身體力行,以善行感化世人,將感恩之心傳播社會各界。
    2004年12月30日,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經江蘇省民政廳審核批准成立。基金會重在搭建慈善公益平台,用好每一筆善款。截至2011年,靈山慈善基金會先後用於各類公益慈善項目資金達7000多萬元,捐助地區幾乎遍及中國所有省份。從西部支教到助學公益活動,從社區服務到扶貧救災,無錫靈山慈善基金現已形成了“靈山·新教育”、“靈山·助學工程”、“靈山·春晖青年公益發展中心”、“靈山·慈善超市”、“靈山·特殊困難群體救助行動”、“靈山·善行福卡”、“靈山義工”等品牌項目和義工隊伍。
    高標准:用現代文明打造當代文化精品
    不是所有景點都必須依靠大自然的資源和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遺產才可揚名天下,流傳千代。“為何我們打造的景區就不能作為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產呢?”靈山勝境在開發之時,高層們就提出了這個說法。
    靈山一期為300多畝地,到二期時就有600多畝地。現在人們所看見到“九龍灌浴”景點就是二期項目的精華。這是中國首創的大型動態音樂群雕,再現了佛教故事中“九龍灌浴,花開見佛”絢麗景象。這個群雕從金像、噴泉、到音樂等都是通過電腦智能化控制,一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從蓮花座內升起,每片6噸重的花瓣都要勻速打開,九龍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這些復雜的動作都完成得分秒不差,這種精妙的技術在當時全國創下歷史之最。
    靈山勝境到三期面積就達到了1300多畝。如今堪稱輝煌與震撼的建築———“靈山梵宮"就是第三期中的經典之作。傳統寺廟都是以紅黃為主色調,建築方方正正。而梵宮卻摒棄中國傳統的飛檐斗拱,采用西方的圓形穹頂。此處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場所,進入梵宮即可領略到中國傳統工藝的精美絕倫,有精雕細琢的東陽木雕、敦煌技師的手工壁畫、光燦奪目的琉璃巨制、技藝精湛的揚州漆器、古雅精麗的景泰藍須彌燈、精美的景德鎮青花斗彩缸等。梵宮的所有工藝無一不與中國及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而梵宮本身也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五印壇城是繼靈山梵宮之後,又一極富震撼力的文化藝術奇觀。它矗立於碧波蕩漾的香水海之中,是一座風格獨特,原汁原味的藏式文化景觀。
    它展示的是另一種不為常見的藏地文化。五印壇城外觀耀目的金頂、巨大的鎏金寶瓶、醒目的經幢和經幡交相輝映,就凸顯出藏族古建築的特色。內飾融合了彩繪、壁畫、木雕、唐卡、壁飾、鍍金等藏族裝飾技藝,以及展示藏域各地的各類佛教文化藝術珍品,在此人們可通過藏地民俗活動而對西藏更加深了解。這些建築展示的雖是現代藝術,但內涵傳承的是中國元素,這種文化從創意中來卻可傳承子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