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南禅寺大殿改變了什麼

南禅寺大殿改變了什麼

日期:2016/12/15 0:22: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李家莊村的南禅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有明確年號記載的最早木結構古建築,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由於木結構建築的維修周期比較短,這座大殿歷史上必然要經過許許多多次維修才能留存到今天,最近一次發生在七十年代,這次維修過後南禅寺大殿發生了一些改變,為了能更好地讀懂古建築,我們來看看維修前後改變了什麼。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

 

既然說到改變,我們就要知道它以前是個什麼樣子,以及為什麼改變,為此淘了三本雜志,一本是《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1期,這期雜志首次刊登了較為詳盡的南禅寺調查報告,在《兩年來山西省新發現的古建築》一文中介紹了在山西發現的多處古建,其中南禅寺一節由陳明達先生執筆,用了多幅照片和較大的篇幅介紹新發現的南禅寺;另一本是《文物》雜志1980年第11期,這一期刊登有《南禅寺大殿修復》一文,作者是主持修繕南禅寺大殿的祁英濤、柴澤俊兩位先生,這篇文章詳解了南禅寺的修繕過程;還有一本是《文物保護技術》1981年第1期,這一期刊登有柴澤俊先生的《南禅寺大殿修繕工程技術報告》,對南禅寺修繕細節亦有解讀。柴先生的兩篇文章在收入《柴澤俊古建築文集》時有修改,我們還是采用最初在雜志發表時的版本。

 


【本文幾份參考資料】

 

需要提前說明一下,過去古建維修存在一種理念,那就是恢復歷史原貌,一座木結構古建築在其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期間會有多次後代維修,有時會加入一些當代的作法、構件上去,恢復歷史原貌就是要把後代摻雜進來的因素去掉,恢復它最初的樣子,但是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它最初的樣子呢?靠推測,有時自身信息不足,還要參考同時期的其他建築來推測。

 

南禅寺大殿的維修發生在1974~1975年,正是恢復歷史原貌思想流行時期,所以在這次維修中做了許多改變,我們這一篇主要來看看在結構上都改變了什麼。

 


【五十年代的南禅寺大殿】

 

對比這兩張南禅寺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以下改變:

 

一、瓦作全部更新

 

南禅寺原有的瓦作采用較小的鸱吻,正脊和垂脊都較低矮,正脊當中還有個小脊剎,當時認為“正脊大吻及垂獸都是用清代一般式樣的構件拼湊安裝”,維修後根據佛光寺東大殿的比例加高了正脊和垂脊,並根據出土的渤海國上京鸱尾重做了新的鸱尾。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南禅寺瓦頂是七十年代的仿唐作品。

 

用來推導南禅寺屋頂樣式的渤海國鸱吻出土於黑龍江寧安市,渤海國是唐代出現在東亞的一個小國,范圍在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一部分,曾接受唐朝的冊封,幾次搬遷國都,上京龍泉府(黑龍江寧安市附近)是其中之一,六十年代對龍泉府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三道城牆,外城建有十座城門,規模和建制仿照唐長安城,在這次發掘中出土有完整的鸱尾,成為南禅寺仿制鸱尾的依據。

 


【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的渤海國鸱尾】

 


【現在的南禅寺鸱尾】

 

鸱是一種鳥,《山海經》西山經記之:“又西二百二十裡,曰三危之山……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鳥樂”,其名曰鸱”,在《漢紀》中有這樣一段:“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厭火祥”,柏梁殿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座殿宇,位置大約在今陝西西安長安故城內,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失火燒毀,後人將能降雨的虬龍尾安置在屋頂,以圖保佑免遭火災。

 

虬是海中的龍,尾巴長得象鸱,雖然叫“鸱尾”,其實卻是虬龍的尾巴,既然尾巴在屋頂兩端,那龍身顯然是隱藏在正脊裡,在北魏及隋唐留下的建築雕刻、壁畫中,屋頂幾乎全部采用鸱尾,卻不見龍首及龍身,是一種高度的寫意,唐以後逐漸發展復雜,龍頭與尾同時表現了出來,稱呼上也逐漸變為“大吻”、“鸱吻”。

 


【崇福寺彌陀殿鸱吻】

 

尾巴似鳥,激浪能降雨,這樣的動物很像是今天的鯨魚。虬龍大約是對見尾不見首的鯨魚的美好想象吧。

 

 

 

二、前檐門窗更新

 

從照片中可見前檐門窗已經與老照片不同,老照片以磚劵砌門窗,現在已改為板門,當時認為“大殿現存門窗樣式,基本上仍屬於元代以前的古老樣式樣,但兩側都在改砌磚劵時被鋸掉”,修繕時發現門也被改造過了,因此推測尺寸制作了新的,並“按唐代一般式樣取消了現存的三個門簪”,鐵鋪首及由九根破子棂組成的窗芯保留不變。

 

早期建築中的窗戶大致有破子棂窗和直棂窗兩種,破子棂窗是以方木對角破成兩條三角形木條,尖面向外,平面向內做成窗棂,直棂窗則是以長方木條做成窗棂。門窗屬於耗材,維修中多有更換修改,而磚石仿木建築中卻能保持原貌,唐代或更早的磚石建築中留下的窗戶造型以破子棂窗居多。

 


【山西運城泛舟禅師塔破子棂窗,唐長慶二年(822年)】

 

 

三、出檐加長更換檐椽、角梁

 

南禅寺大殿在發現時出檐較短,這個短出檐當時認為是後代維修時鋸短了檐椽,同時大角梁的梁頭也被鋸掉,維修時加長了出檐,並且更換了大角梁,出檐恢復到多長,推測的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修繕前台明較小,對原有台明進行發掘,按照出檐大於台明30~40厘米的原則推測出檐;另一個推測依據是檐出與柱高的比例關系,選擇了四座同采用五鋪作枓栱的建築:山西平順大雲院大殿(五代),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遼),甘肅敦煌莫高窟444號窟檐(宋),山西晉城青蓮寺大殿作為參考。經過以上兩種方式的推測,最終檐出定位234厘米。

 

【五十年代南禅寺出檐較短】

 

 


【現在的南禅寺出檐加長許多,檐椽、角梁已經更換】

 

四、恢復台明

 

南禅寺大殿在發現時台明較小,在維修前對原有台明進行發掘,找到老台明距檐柱中心的距離在兩米左右,維修中予以恢復。

 

五、拆掉伽藍殿和羅漢殿

 

南禅寺在發現之初,大殿兩側各有兩座配殿,靠近北側的伽藍殿和羅漢殿占壓了部分舊台明,為恢復台明,將這兩座當時認為是清代的小殿拆掉了,所以現在到南禅寺只能看到每側只有一座配殿。

 


【五十年代南禅寺平面圖,現在紅圈中的伽藍殿、羅漢殿已經拆掉】

 

六、更換繳背及耍頭

 

南禅寺大殿的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主梁為兩根四椽栿,四椽栿上附了一層繳背,起到加固的作用,但繳背並未像主梁一樣長度通檐,而是東縫三段西縫四段,維修時將繳背更換為整根的,由於繳背同時還伸出檐外做耍頭,所有現在看到的前後檐柱頭鋪作的耍頭也是新換上去的。

 


【南禅寺大殿的四椽栿及繳背】

 

【南禅寺大殿柱頭鋪作,繳背更換後耍頭也一起變成了新的】

 

七、壁畫未予恢復

 

在這次修繕中南禅寺大殿內發現有壁畫,但未予恢復:“拆除大殿檐牆時,在西牆裡皮的抹灰底層,發現殘存壁畫15.46平方米,內容為“地獄變”,繪畫水平不高……這裡所發現的壁畫,缺乏文字記載,從繪制技法上看,可能為元代作品。在維修時決定不予恢復,僅是加固後陳列在庫房內,供研究參考”。

 

 

八、去掉叉手間的蜀柱等構件

 

南禅寺大殿采用的是北方標准的抬梁式梁架,主梁四椽栿之上抬著兩椽長的平梁,平梁上以叉手托脊槫,在脊槫與平梁之間,原有駝峰、短柱、大枓三個零件,發現“它的式樣與制作手法,同殿內其他構件並不一致”,在修繕時“卸除頂部瓦件、泥背等重量後,這一組構件自動脫離”,另外“短柱上大枓與叉手相交也無榫卯”,因此在維修時去掉了這一組構件“恢復了唐代建築的原樣”,所以我們現在到南禅寺看到的叉手間是空的,也就是“人字叉手”。

 

【五十年代南禅寺大殿剖面圖,紅圈中可見蜀柱、駝峰、大枓等構件】

 


【維修前南禅寺舊照,也能看到這一組構件,駝峰比例遠大於存世的宋構】

 


【現在的南禅寺“人字叉手”】

 

現存實物中,保留有原裝“人字叉手”的只有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一處,再就是敦煌壁畫中能夠看到建築剖面的基本都是“人字叉手”,所以那時認為人字叉手是唐代建築的一個特征,另外幾座唐構中叉手間帶有蜀柱等構件的均不能排除後代添加的嫌疑。

 


【佛光寺東大殿人字叉手,圖片引自《中國古代建築史》】

 

這幾項改變真的有必要嗎?

 

木結構建築怕水怕潮,維修周期最多不過幾十年,一座能留存到今年的古建築必然要經過許許多多次維修,有些維修會留下當代的痕跡,這是古建築的材料特征所致,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沒有必要在細節上也去追求它的時代特征,也追求不來,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它原來的樣子,恢復歷史原貌所恢復上去的實際上是嶄新的構件和結構,不如保持它的現狀,多留些信息給後人研究。

 

解讀下南禅寺大殿的幾處更改,比如瓦作,可用來推測唐代屋頂樣子的實物非常之少,這就造成結果單一,所以現在南禅寺的屋頂與八十年代末同樣在“恢復歷史原貌”思想維修的正定開元寺鐘樓一模一樣;如果不加長出檐,大角梁就不必更換,或許還是唐代原物;壁畫即便不是和大殿同期,元代的也很珍貴了,留在殿裡起碼我們還能看到它;如果不恢復台明,伽藍殿和羅漢殿就不必拆掉,清代的也是一座寺廟的歷史沿革;還有繳背,通檐的繳背實際上相當於增加了一道栿,可以增加梁的承重,但南禅寺這道是分成三、四段的,顯然受不了什麼力了,但我們也不必替老祖宗的智商操心,不完美也是建築發展史的一部分。

 


【修繕過後的正定開元寺鐘樓屋頂與南禅寺大殿一模一樣】

 

還有叉手間的蜀柱等構件,漢代的陶樓明器中就有筆畫的蜀柱痕跡,北朝孝昌三年(527年)的寧懋石室線刻圖案中也有蜀柱出現,這說明那時並非只有“人字叉手”一種選擇,至於拆卸瓦作後蜀柱等構件脫離,是不是古人的一種工藝呢?由於這一組構件是壓在平梁正中的,加上瓦作重量後產生的變形容易把平梁壓彎,加上瓦作等變形穩定後再把這一組構件加上去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國家博物館藏東漢陶樓上畫出的蜀柱痕跡】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寧懋石室線刻圖案中的蜀柱】

 

南禅寺修繕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寫這篇文章並非是為了討論前人功過,而是為了更好地讀懂傳統建築,也思考一下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存。

 


 

 

最後聊一聊與南禅寺修繕相關的幾處歷史遺存

 

前面說到南禅寺大殿現在的鸱尾是仿造渤海國上京遺址出土的鸱尾,渤海國雖然立國有二百多年,但留到今天的可見遺存非常少,地上建築大約只有黑龍江寧安的渤海國石燈塔和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靈光塔兩處。

 

渤海國石燈塔位於寧安市渤海鎮的興隆寺內,高六米余,上部燈室部分是完整的仿木結構,雕琢精細,一千多年保存完整,十分難得。

 


【黑龍江寧安渤海國石燈塔】

 

靈光塔位於於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西北的塔山上,方形五層,高13米左右,根據外觀結構推斷為渤海國遺存。

 


【吉林長白靈光塔】

 

2011年韓國發行了一套渤海國郵票,其中第三張是上京遺址的復原圖,第四張是四件渤海國舊物,分別是做為南禅寺鸱尾原形的上京遺址出土鸱尾、寧安石燈塔和靈光塔,還有一尊石獅,應該是1949年在吉林敦化真惠公主墓出土的渤海國石獅。

 


【韓國發行的渤海國郵票】

 


【敦化真惠公主墓石獅,現存吉林省博物館】

 

鸱尾雖然是虬龍的化身,但早期的鸱尾更像鳥的尾巴,除了渤海國挖出的鸱尾,在河北臨漳邺城博物館還有一只在邺城出土的鸱尾,時間大約在東魏到北齊時期,可以看到明顯是鳥的尾羽,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中的建築壁畫鸱尾也是明顯的鳥羽,而到了唐代,昭陵所出土的鸱尾就已經寫意得多了。

 

【邺城博物館北朝鸱尾】

 

【山西九原崗北朝墓中的壁畫建築鸱尾】

 

【唐昭陵出土鸱尾】

 

 

漢代陶樓明器中的鸱尾樣式較多,北朝及以後遺留下來的建築壁畫、雕刻等幾乎全部采用彎向內側的鸱尾,很令人奇怪的高度統一,《山海經》中說鸱鳥出在三危山,三危山在今天敦煌東南二十多公裡處,主峰在莫高窟對面,據說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莫高窟的影響以及傳播或許是北朝以後鸱尾樣式高度統一的原因。

 


【敦煌建築中最常見的鸱尾樣式】

 


【國家博物館藏東漢陶樓的屋角裝飾,與北朝以後的鸱尾有很大不同】

 

今天的三危山已經凋零,留下來的聖跡不多,但在五十年代的時候,三危山中有座老君堂,堂前有座慈氏塔,結構獨特,至今是孤例,推測時代不晚於北宋甚至更早,現在這座塔已經被搬遷到了莫高窟大門口。

 

【在原址的老君堂慈氏塔,照片引自1955年《文物參考資料》】

 

【已搬遷到莫高窟門口的老君堂慈氏塔,塔頂也“恢復歷史原貌”了】

 

 

用來推測南禅寺出檐的四座建築平順大雲院大殿是五代時期的,薊縣獨樂寺山門建於遼代,敦煌莫高窟444窟檐建於北宋,晉城青蓮寺大殿也是建於北宋,都是同時期建築的精品。

 

【山西平順實會村大雲院大殿】

 

【大雲院大殿出檐】

 

【薊縣獨樂寺山門】

 

【薊縣獨樂寺山門出檐】

 

【敦煌莫高窟444窟檐】

 

【晉城青蓮寺大殿】

 

【晉城青蓮寺大殿出檐】

 


 

南禅寺近年多劫,至少兩次被盜,1999年盜賊控制住管理員,將唐代彩塑中體量較小的兩尊供養菩薩和一尊牽獅人盜走,並且在造像身上挖洞盜竊泥塑內部的藏品;2012年再次被盜,原收藏於大殿內的一尊北朝至唐時期的小石塔丟失,這兩宗盜竊案至今未破。

 

【被盜前的南禅寺彩塑,紅圈中的兩尊供養菩薩和一尊牽獅人丟失】

 

【被盜前的供養菩薩】

 

【南禅寺主佛胸口留下的被盜痕跡】

 

【大殿內的這座小石塔2012年被盜】

 


 

尋訪記憶

 

【2010年8月19日到訪南禅寺】

 

【2015年4月9日再到南禅寺】

 


 

 

南禅寺雖然文物價值極高,但由於地處偏僻等原因門庭冷落,2015年開始“醉美古中國”鄉旅活動多次組織前往南禅寺的旅行,只有親自到過現場,才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來源:愛塔傳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