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區西樵鎮百西村委會村頭村民小組發現一段宋代護村牆。雖然歷經800多年,仍依然保存完好。文史專家認為,護村牆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宋時期客家人南遷珠三角歷史頗具參考價值。
依然堅固如初
日前,記者接到報料後與百西村委會負責文物古跡工作的忠叔一起來到了村頭村,對古護村牆探個究竟。村頭村在百西來說,算是一個大村,常住人口900多人。村裡四周圍分布著許多波光粼粼的池塘。忠叔告訴記者,這些池塘原來是一條長1000多米,寬20至40米的護村河,像古代城池的護城河一樣,解放後,護村河、護村牆失去了原有的防御意義,遂改成池塘養魚。
村頭村的護村牆就在大池塘靠村莊的一邊,露出水面2米左右。忠叔告訴記者,露出水面的只是很小部分,大部分護村牆浸在水裡和埋在地上。記者走到池塘邊看到,護村牆全部為堅硬的花崗石砌成,大小長寬幾乎一致,都是長1.2米左右,高寬50厘米,規格一致。石頭的表面也用鑿子鑿得平整,磨得光滑,工藝也非常精致,砌得整齊對稱。可見宋代時期,珠三角的建築工藝與雕刻技藝已經非常精湛了。雖然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護村牆依然堅固如初,基本上看不到牆體石頭風化損壞的現象。
當年用來防御
村裡70多歲的潘老伯告訴記者,護村河、護村牆與古代城市的護城河、護城牆的功能一樣,都是防御外敵、外族侵犯的安全屏障。“村裡有老族譜記載,南宋紹興元年,珠玑巷族人捆竹扎筏,順江而下,歷盡艱辛,一路南遷,來到珠三角腹地南海落戶”,潘老伯說,初到此地,族人為避戰亂和外族侵犯,利用珠三角河湧密布,水源充足的優勢,在居住地挖了一條護村河,建起了護村牆,作為安全屏障,以求自保。所以,據推算,護村牆已有800多年歷史。
潘老伯還回憶說,他小時候就知道有護村牆與護城河,均長達千米左右。村裡只有南北兩個門,有直徑2米左右的村道通進村內,到村護城牆則有兩座如城門一樣的村門,一到晚上9時就准時關閉,不再允許村民、外人進出,晚上還安排村民護衛。解放後,村民安居樂業,農村也是日不關門、夜不閉戶。護村河、護村牆也失去了原本的防御功能。“村裡就把護村河改成池塘養魚,一些村民則將護村牆當成屋基建起了房子。
珠三角已罕見
忠叔說,村頭村已經有800多年歷史了,仍然保存著眾多文物古跡,希望護村牆的發現能夠引起文化部門的重視,好好保護起來,並依托西樵的旅游優勢,轉化為古村旅游項目,變文化資源優勢為旅游優勢,通過旅游經濟更好的保護文物古跡。
研究珠玑古巷南遷歷史30多年的一位文史專家告訴記者,客家人南遷到珠三角地區落籍,因為是外地人,起初十分艱難,易受外族、盜匪的侵襲,苦不堪言。為在當地生息繁衍,他們不得不擺脫一家一戶獨居的方式,以姓氏為村集聚而居,並建起護村河、護村牆。如今還保存有古護村牆的村莊已經很少了,村頭村護村牆的發現對於研究珠玑巷人初到珠三角地區的生活生產、居住方式、生存環境具有一定的實物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