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簡陽農村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村民的住房、衣著、物質需求方面,還體現在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上,體現在農民的精神層面上,甚至體現在生活方式上。這就是基層文化建設中,簡陽農村發生的又一深刻變化。
關鍵詞:提檔升級
“鎮上的演出,也把戲台子搭得像模像樣了……”平武鎮農民,65歲的李珏貴老人特別愛看文藝演出,即便到鎮上綜合文化站看文藝隊排練節目,也是他的一大樂事。
在當地,李珏貴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戲子”,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就走村串巷為村民表演節目,“那時候,一兩張桌子,就是我的演出舞台。”
“戲台子”的變化,勾勒出簡陽的文化景觀之變增加投入、建好陣地,為更好地滿足百姓文化需求提供硬件支撐。
城裡有設施現代的藝術中心、音樂廣場、濱江路廣場,各鄉鎮,有綜合文化站。
新建成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統一名稱、統一標識、統一功能,建築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投資達40萬元,整合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農家書屋”資源,配備圖書、電腦、音響、照相機等文化設備。星級綜合文化站,還建有露天舞台、室外球場、宣傳欄等。
平泉鎮楊家寺村民張躍金說:“過去我們的主要娛樂不是打麻將就是斗地主,現在文化站修得這麼漂亮,功能這麼齊全,肯定大家都願意來啊。看看書,上上網,感覺心情特別舒暢,日子更有奔頭。”
關鍵詞:精彩紛呈
3月24日,農歷三月初三,石橋古鎮熱鬧非凡,“九蓮燈”民俗文化活動在這裡熱鬧開演。銷聲匿跡20年的“巴蜀一絕”“九蓮燈”再次亮相,吸引了眾多媒體和市民的關注。
“九蓮燈是石橋鎮古老的民間表演節目,我們依托文化站,組織並回復當年舊貌,使傳統的文化得以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帶給老百姓娛樂和精神享受。”石橋鎮文化站站長朱偉這樣說。
一座座鄉鎮綜合文化站正在激活鄉村“文化細胞”,學習、休閒、娛樂等精彩紛呈的鄉村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越來越多的民間文藝演出團隊和民間樂隊常年活躍在城鄉之間,民間文化活力不斷釋放,文藝創作空前繁榮,雄州大地到處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寒來暑往,夜幕降臨的石板凳鎮文化站前,總有相約的村民跳起歡快的壩壩舞;東溪鎮進步村村級文體廣場前,群芳吐翠,人樂花香。老人們坐在凳子上吹拉彈唱,調皮的孩子盡情地追打嬉鬧,男女青年在籃球場上揮灑著青春的熱情和汗水……
關鍵詞:免費開放
4月1日,雖然已過晚上9點,仍有20余名村民聚集在平泉鎮文化站不肯離開。正查找春耕資料的村民劉建華說:“我不喜歡打麻將,家離農家書屋也近,經常過來看看書,要鼓"錢袋"先富"腦袋"嘛!”他一邊翻書,一邊“悄悄”向我們“吐露”心聲:“這裡安逸得很,看書、上網都不要錢!”
文化站讓農民們遠離了牌場,成為老百姓尋找致富“金鑰匙”的“文化糧倉”。
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後,站內的公共空間及設施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全部免費。“零消費”釋放了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熱情,也讓百姓享有的文化權益有了新的內涵。
基層文化站建立,讓鄉村飄逸著濃濃的書香味。文化站裡科技、文史、文化等各類書籍擺放有序,編有統一書目序號,厚厚的借閱冊登記得滿滿當當,到處是村民捧書閱讀的身影。
56歲的陳玉華是普安鄉大柏村7組村民,他捧著一本名為《自配飼料養豬》的科技書。村上的文化站有近2000冊書籍,不分節假日向村民免費開放。他平時喜歡來看看有關種養殖的書籍,“按照書中的方法養豬,豬兒肯睡又肯長。”說到這裡,陳玉華樂呵呵地笑了起來。
看書、看電視、上網、唱歌跳舞,簡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記。一幅“文化簡陽”的秀美畫卷正向我們徐徐舒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