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隋唐五代古建築

隋唐五代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22:12: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史背景:  隋代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我國迎來了又一次復興;隋文帝後期與隋炀帝前期,國家富足強盛,社會空前繁榮。唐代的各種法制法令、行政機構設置、軍隊編制等無一不承隋制,就連輝煌的唐長安城,也是承繼了隋代的大興城。隋代開挖的北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迄北京,跨長江黃河,長約2500公裡,成為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地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條大運河。

    隋代建築可以說是南北朝建築向唐代建築的轉變的一個過渡,它的斗拱還比較簡單,鸱尾形象較唐代建築清瘦,但建築的整體形象已變得飽滿起來。

    趙州安濟橋(趙州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由隋朝李春設計建造,比歐洲興建同類的橋早了700多年。千百年來,安濟橋雖飽經風霜,但至今仍十分堅固,在橋梁建築史上有重要意義。趙州橋長50.8米,寬9.6米,橋在大拱的拱肩上各建造了兩個小拱,顯得空靈秀麗,遠遠望去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今天看慣了各式各樣的現代化橋梁的我們也許覺得此橋並不如形容的那樣壯美,但1400年前的古人看到這樣一座大橋,會是何感受呢?

    安濟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各種蛟龍、獸面、竹節和花飾等,刀法蒼勁有力,風格豪放新穎,其中欄板浮雕的龍最為精彩,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上升時期蓬勃的生命力。

 唐

    終於來到了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麼一個讓後人可以自敖的朝代。英國學者威爾斯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並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澤被東西,獨領風騷。我唐都長安,那時是世界上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各國人民所向往。當時有位從西方來華學習的“梵僧”寫詩道:“願身長在中華國,生生得見五台山”。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其總體格局,也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唐文化對東亞各國,尤其是對日本的影響更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為“正統”的“和樣”建築,即是唐代風格。唐代的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建成,面積83平方公裡,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長安城中“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宮苑相連,街坊縱橫,規整方正,布局合理,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組成。宮城和皇城在外郭城北部的中間,宮城在北,皇城在南。東西兩市分別在皇城的東南和南方。城牆厚度一般為12米左右,現僅有很少殘存。在城門處的牆面原砌有磚壁.城牆有壕溝環繞一周。宮城周長8.6公裡多,其中部為太極宮、太極殿,是皇帝為理國務的正衙所在。皇城東西寬與宮城相等,周長為9.2公裡。其南沿正中為朱雀門,向南為朱雀大街,是整個長安城的中軸線。皇城是中央各個衙署的所在地。長安內城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面寬闊,其中最大的朱雀大街寬達150至155米,頗為壯觀。城內共劃成110個坊,布局十分規整。街道兩邊樹木成行,城內還有四條渠道流經,供應用水。長安城除了宮內的皇家圃苑,還有著名的風景區曲江池,為這個繁華、喧鬧的大唐帝國的首都,平添了幾分秀色。考古研究者在對城址進行了探測之後,發掘了大明宮、興慶宮和青龍寺、西明寺等幾處重要遺址。

    大明宮在長安城禁苑中,位於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此宮建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擴建,第二年即遷入大明宮聽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此宮毀於兵火。大明宮周長7.6多公裡。面積約3.2平方公裡;宮城共11個城門,其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是唐代最為宏偉的宮殿建築群。經考古發掘在大明宮內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殿基高於坡下15米,面闊11間,進深4間,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殿前有長達70余米的龍尾道至殿階。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棲鳳二閣,殿閣之間有回廊相連,成“凹”形,是周漢以來“阙”制的發展,且影響了歷代宮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門。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古時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築傑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開始營建,翌年建成,以後的200多年間一直被使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遺憾的是,如此壯麗的宮殿,於886年毀於戰火。
 
    麟德殿在大明宮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飲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宮內另一組偉大的建築。它的遺址已被發掘,底層面積合計約達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兩座是樓)前後緊密串連而成,是中國最大的殿堂。在主體建築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體量較小的建築,各以弧形飛橋與大殿上層相通。據推測,在全組建築四周可能有廊庑圍成庭院。麟德殿以數座殿堂高低錯落地結合到一起,以東西的較小建築襯托出主體建築,使整體形象更為壯麗、豐富。

    除了大明宮,唐長安的西內太極宮為朝會大宮,以凹字形平面的宮阙為正門(承天門),內有太極殿,兩儀殿兩重殿庭,即唐代的大朝、常朝和日朝,相當於周制的天子三朝。兩儀殿以後還有甘露殿院庭。中軸線左右各有對稱布置的一串院庭,安置宮內衙署,形成一片井然有序的大面積組群。此外,宮內還有其他殿亭館閣共36所。太極宮東連東宮,西連掖庭宮,分居太子和後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