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明代的永嘉溪口李氏大屋將得到修繕

明代的永嘉溪口李氏大屋將得到修繕

日期:2016/12/14 13:26:0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近日,記者跨入永嘉溪口李氏大屋,入口的木台門破敗不堪,400多年前的淨水池如今雜草叢生,房屋屋角坍塌,外牆殘缺,一片衰敗的景象。

    該李氏大屋始建於明代,2011年公布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國內發現最早的水處理淨化工程,是考究明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李氏大屋如今破敗不堪成“大雜院”

    溪口李氏大屋位於永嘉縣巖坦鎮溪口社區。該民居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長方形。整個建築物占地近4000平方米,共有住房64間,大小庭院22個。建築主要分為三進,即前後三座房子,中間以天井相隔,一條甬道從前屋筆直貫通至三進屋。從高空看,每進房屋呈“回”字形。此外,前有木台門,並有側院耳房。二、三進建築為樓居,各單體建築均為抬梁穿斗式梁架。外圍有石砌圍牆。

    如今,大屋入口的木台門牆體磚塊缺失,破損嚴重,頂端瓦礫間長有雜草。木台門內的照屏表面磚塊脫落大半。因為前幾天雨水較多,大屋內散發著發霉的味道以及泥土味。其中前屋建築東南角房屋屋檐大片坍塌,已不見門窗,住戶用鐵皮代替瓦礫進行修補,用來遮雨。二、三進房屋多處門窗缺失、破損。樓梯殘缺不全,柱子開裂遭腐蝕。

    而前屋東側方形磚塊結構的淨水池被泥土及雜草覆蓋,5個功能不同的池子已經辨認不出。大屋內唯一剩余的匾額“鳳閣掄英”字跡模糊,匾額表面出現開裂,落款等字樣肉眼難以辨認。此外,大屋圍牆多處坍塌。

    考究明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李氏大屋在永嘉楠溪江流域深藏多年,建於明代晚期的淨水池更是國內發現最早的水處理淨化工程,5個大小不同的水池各有功能,可以將引用的山水進行沉澱、淨化,為居民提供優質飲用水。同時,將飲用水與生活用水分開,非常講究。淨水池的發現為研究古代水處理工藝和建築工程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進一步反映了古代水處理技術水平。

    永嘉縣文物館館長潘浩介紹,李氏大屋是考究明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通過對李氏大屋布局、做工的研究,可以了解楠溪江古民居的地方特色。李氏大屋的門窗雕刻都非常有觀賞性,加上三進屋格局,在目前保存下來的古民宅中較少見。同時,通過這樣的規模可見李氏家族在當時的聲望與地位非同一般。

    “年久失修不能拆,也不好住人”的困境

    出生於1948年的李順林在大屋內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在他記憶中,李氏大屋功能布局非常合理,屋內排水系統發達,少有積水。淨水池又能提供日常洗漱用水。南邊又是荷花塘,風景宜人。大屋最多的時候,住了60余戶人家。因為一、二、三進屋彼此互有聯通,每個房間之間都有暗道,抗日戰爭期間還藏過紅軍戰士。

 

    此外,三進屋後面有個後堂,東側是5間房屋構成的“翠屏書院”,供孩子上學,如今已被戶主翻修成新樓房。東邊圍牆內還有一排飼養牲畜的小屋,前屋的西側以及二進房屋的東側各有“水門”。李順林介紹,“水門”就是常說的側門,如今位置還在,但門框已不在。“如果不是年久失修,這還真是個風水寶地。”李順林說。

    李氏大屋的住戶李永護介紹,隨著周邊房屋以及道路的修建,李氏大屋的地勢越發顯得低矮,房屋破舊,濕氣重而且光線差,居住條件大不如前,住戶一有條件就往外搬遷。如今留下的約有20戶,多以老人為主,生活貧困。附近居民戴益卯老人說,前兩年就盼著大屋能修一修,但是一直沒動工。如今這房子面臨年久失修不能拆,也不好住人的尴尬局面。

    接下來會啟動維修程序

    潘浩介紹,李氏大屋是直到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時才被發現,後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隨後馬上列入“修繕”名單,流程非常快,可見省文物局對李氏大屋的重視。根據目前李氏大屋的現狀,是必須要修繕的,不修繕損壞會更大。

    近期,修繕方案獲省文物局批復同意。根據方案,將采用原工藝、原材料恢復原貌,凸顯明朝建築風格。永嘉縣文廣新局有關人員介紹,原方案預計需資金400萬元,目前省文物局下撥資金200萬元,缺口部分正在與縣財政銜接,將根據資金落實情況進一步開展修繕工作。

    潘浩介紹,目前方案剛獲批復,接下來將視資金落實情況確定如何修繕,若資金全部到位將大修,部分到位將進行部分修繕。

    新聞鏈接:

    李氏先祖400多年前啟用“自來水”

    2004年,永嘉溪口村民在清理李氏大屋房基時,發現五個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外觀類似於澡堂池。經過溫州市文物考古所會同有關專家發掘考證,認定其為明代晚期的水處理淨化池,已有400多年歷史,對照目前國內的考古資料,擁有國內發現最早的水處理淨化工程。

    據參加本次考古的專家介紹:這個水池的用水是用陶制水管從距村七八百米遠的山麓引入,五個水池排列有序,相互之間有高度差,各池之間的水通過溢流的方式傳遞。其中1號池用於沉澱水中的泥沙;2號池可能是用於加明礬之類的混凝劑進行淨化的;3號池池底平坦、面積最大,是用於水的再次沉澱的,同時可以提供生活用水;4號池底部鋪設講究,儲存的水用於飲用;5號池則是用來洗滌物品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