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探訪北流清代“大宅門”:趙氏“司馬第”

探訪北流清代“大宅門”:趙氏“司馬第”

日期:2016/12/14 13:11:5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前座四門,左右從厝,是典型的“驷馬拉車”建築格局。

“司馬第”匾牌己不復存,新懸的匾牌為復制品。

院落中的天井和屏風。

從後花園觀“司馬第”。

    最近,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全國有915個村落名列其中,北流市新圩鎮新圩村(第五組)赫然上榜。這是繼民樂鎮蘿村之後,北流市第二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北流境內單體建築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最高、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民居群落——趙氏“司馬第”,就坐落這個村落之中。

    “司馬第”,因建築的照面有镬耳,又稱為“镬耳樓”。它始建於清代嘉慶二十年(1816年),至今已歷190多年歷史。這座龐大的古民居群落,有百余間房屋,在桂東南地區屈指可數的“大宅門”。它是屬於典型的“驷馬拉車”建築格局,由院落、神龛、廳堂、屏風、天井、橫廊、火巷和後花園等組成,宅前還有大地坪和水塘。整個建築群落向心圍合、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它檐牙高啄,錯落有致,雕梁畫棟,繪牆塗壁,而且布局玄奧,曲徑通幽。建築藝術之精致和巧妙令人歎為觀止。家族的興衰,祖宗的榮光,子孫的昌盛,在這座藏於鄉野的北流清代府第式古民居中盡目了然。

    “司馬第”:一座庭院深深的镬耳大屋

    新圩鎮是北流市北部有名的“人文之鄉”,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該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研究資源,如玉虛宮、司馬第、文武閣、大江埠古橋等,而且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如裴聖娘文化節、北帝文化節、三月三等,可以說既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又風情萬種,獨具魅力。其中,最為讓人賞心悅目的是獨具有嶺南建築藝術的清代古民居群落——趙氏“司馬第”。近日,筆者與幾位友人探訪了這座位於新圩鎮新圩村第五組的趙氏古宅。

    遠遠望去,密密匝匝的青磚瓦房莊肅而又靜谧。在古屋群前的大地坪下車後,我們走進趙氏古宅,迎面而來的牌匾、宅門、屏風、窗棂、檐角、瓦當……古樸細致,透出一股撩人心弦的歲月滄桑。

    明清風格的民居講究防御性,大門一般只有一個。而這座古屋群卻有多個門戶,僅前座就有四個進出的門口。這也許彰顯趙族人多勢眾,不懼外擾。這也是“驷馬拉車”建築的一個特色。

    古宅的中門明顯比其他三個小門寬大很多,這顯然是正門。正門門額高懸匾牌一個,上書“司馬第”三個大字,匾上還有“嘉慶二十四年孟夏吉旦”、“例授分州趙錫爵立”兩行小字。不用細究額匾便知不是真跡。

    “司馬第”,顧名思義是“司馬”的府第。“司馬第”在全國各地並不少見。“司馬”是古代的一種職銜,從西周至清代,歷代都有“司馬”的官職,此職有虛有實,有大有小,因時而異。而明清時期,大司馬作兵部尚書的別稱,而司馬則是州同、同知、左堂的別稱。此屋主人趙錫爵立匾自稱“例授分州”,後筆者復查《新圩司馬第趙文慶房譜》,譜中記載趙錫爵中過舉人,例授州同知的官職。而在何地任職,政聲如何,均無法查實。

    趙錫爵致仕任職之後,為光耀門楣,曾在老祠堂立“司馬第”匾牌。後又與族中兄弟五人又大興土木,開窖燒磚瓦,歷經三年,建成三進落兩從厝,共計一百零九間的大型府第。這座府第為象征身份地位的镬耳屋,而且是典型的“驷馬拉車”格局,即是以神龛(香火廳)為中軸,左右從厝兩廊,兩邊以天井采光,前座有大小四個門進出,有院落、廳堂、屏風、火巷和後花園,宅前有地坪和水塘,向心圍合、左右對稱,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整座建築青磚黛瓦,翹角飛檐,镬耳照面。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镬耳樓”建好落成之際,趙錫爵又立“司馬第”額匾一塊在府第前。這座大屋由於天井、火巷多,屋宅中采光好、通風良好。不過,現在趙氏族人已經沒有人在這座大屋裡居住,“司馬第”主要用於祭祀先人和族中辦理紅白事。

    新圩“木園趙”先祖乃從粵東遷來,其祖居風格保留濃郁的廣府民居風格,如門樓、镬耳牆、天井、趟栊門等元素,都有著廣府建築文化的印痕。作為大族世家,“司馬第”並沒有像北流其他古民居一樣四角有炮樓,在防御性功能上並不突出,這也讓我驚奇不已(四角有炮樓,房屋有明顯的防御性,這也許是客家建築最顯著的特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