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元通古鎮:古老的吊腳樓

元通古鎮:古老的吊腳樓

日期:2016/12/15 23:11:49      編輯:古代建築



  古鎮介紹:清末民初,元通號稱"小成都"。湖廣、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經商並建造會館,精明的元通人在江邊築起了場鎮。從元通鎮糧站的一道大門進去,爬上一棟6層樓樓頂,從樓頂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頂,沿著文井江鱗次栉比,臨河而居,中間一條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鄉的味道。

  用“古老”來概括元通古鎮再合適不過了。在半邊街盡頭的老石拱橋邊的吊腳樓小憩,看江水從身邊流過,想象著1600年前元通的繁華,讓人感歎"逝者如斯夫"……   在不趕集的日子裡,街上很安靜,走在石板路上能清晰的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從麒麟街上的黃氏和羅氏故居能依稀看到元通曾經的華麗,臨河小巷口的哥特式建築展示著小鎮曾經的華麗。

  看點:“元通古鎮三絕”發現之旅

  一絕:庭院深深三進大院的黃氏故居,麒麟街上的黃家大院。這是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三進大院落,是元通鎮大地主黃光輝的住宅;二絕:老街老橋清嘉慶年的永利橋;三絕:三江匯流上演"清明上河圖" 。崇州屬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縱橫交錯,據方志載,歷史上通航僅兩段,元通即其一。元通依水而築,場鎮就在匯江邊,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這裡交匯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為川西動脈的匯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陸碼頭的歷史。

  



  從成溫邛高速到崇州約40公裡,不到一個小時,從崇州到元通10來公裡,不到20分鐘,ZF這兩年似乎沒太管它,古鎮保留了難得的平靜。 元通古鎮曾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碼頭。這裡有三條河匯聚,所以名之匯江。  

  歷史凝固的元通古逆轉千年時光,倒回元通古鎮,眨眼回眸之間,便見到飛檐翹角,那橫跨江河的索道,緊緊鎖住時光的腳步,一磚一瓦之間,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屋檐上的蛛絲,牆壁上的青苔,被小鎮悠久的歷浸潤得滴出水來。清晨,手捧一杯地道的古鎮早茶,掬一口從時光對岸吹來的江風,喚醒了靈魂深處的情愫,天上幾朵白雲在窗口飄過,看古鎮在薄霧中醒來,於是元通古鎮也便在鳥雀叽叽喳喳的呼喚中緩緩地揭開她迷人的容顏。

  



  元通古鎮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當追溯至東晉時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過當初名非元通,而為水渠鄉,而元通稱謂之由來,光緒三年的《崇慶州志》曾有記載,意為與古寺有關。明英崇正統年間,有圓通寺始建於水渠鄉,由於此地居水陸要沖,僧侶商賈雲集,買賣居家漸聚於此而繁華起來,故清代便在此興場建鎮,便以寺名為場名,其後於民國時期稱元通,上世紀(報價 圖片 參數)40年代改為元通鎮,意寓興業經商“圓和通順”。確也如此,元通古鎮歷史上就是文井江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水運碼頭,自建鎮之日起,就商賈川流不息,舟楫往來不斷,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數萬畝,煙火數千家”之說。兼之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紛紛來此建館興業,於是便有“小成都”之稱。而今,古鎮街頭,橋頭江岸那默默伫立的各省會館,仍見證著昔日的輝煌。

  元通古鎮三面環水,一面環山。千百年來,滾滾江水滋潤著這方神聖的土地。江岸之外良田萬頃,古鎮街頭院落森森。大小不一的街巷保存完好,木板房、青瓦房相連成片,遺存至今的古老民居,泱泱然散發著濃濃的古韻,挪動著每一寸腳步,推開每一扇窗棂,似乎都闖開了歷史的大門,自己也便情不自禁、身不由已地也便走進了過去,走進了歷史。走進元通深處,一幢幢民房,一條條街巷,摸著這歷史的邊邊角角,終於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元通古鎮依山傍水一路修來,鎮上的主要建築都沿文井江拔地而起,上千戶人家臨河而居,水是他們的寄托,水是他們的立命之本,水與這裡的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家家的後院裡都有石階可以下到河邊。古時,鎮上的人出行大都靠水遠,家家戶戶都順著後門的石階進進出出,那情形有如走進了以一處江南水鄉。

  出游資訊

  乘車路線:從金沙車站乘坐到崇州的車大約要40分鐘,車費7元,在崇州客運中心站乘車到元通的中巴車,15分鐘就可到達,車票3元,打的也不貴,15元左右。

  美食:一定要吃楊豆花和黃豆花,飯館裡的熏肉味道獨特,而且價格便宜,豆花1元錢一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