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早報記者從上海市文物局獲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完成後,上海市共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4422處,其中新發現1761處,保存完好度比例居全國第一,近現代類占到上海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73.8%。
為了迎接“文化遺產日”的到來,全市80處文物建築集中於6月9日、6月10日兩天免費開放。同時還將推出“非遺專題篇展播”、“廣富林考古現場公眾開放日活動”、“海上名媛旗袍專題展覽”、“上海城市文化系列專題講座”等系列活動。6月7日,首批《文化上海·文化遺產導覽圖》、《文化上海·重要名人故居導覽圖》各10萬份將向社會免費發放。
早報記者從昨天下午的“中國文化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將在“文化遺產日”期間出台,意味著本市非遺保護市級專項資金正式設立。從2013年起,列入市級名錄的市級非遺項目和市級項目傳承人將根據項目級別、瀕危程度、生產性保護前景等標准,通過預算申報、專家評審、政府審批等流程,陸續獲得專項補助,全市保護工作將得到有力的資金扶持。
上海市新發現
不可移動文物1761處
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於2011年底全部完成,全市共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4422處,其中新發現1761處。市民可通過查詢上海市文物局網站獲知這4422處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據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在“中國文化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上海現在有不可移動文物總量4422處,北京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總量是3840處,上海列入文化普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總量超過了北京,同時像天津這樣的直轄市它只有2082處,上海的文物總量超出天津要一倍多,從量上看,上海稱得上是文物大市。
褚曉波認為,這主要得益於上海市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不斷更新和拓展,特別是越來越多的近現代的遺存也納入文物的視野。上海的不可移動文物類型中近現代類占到上海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73.8%,其比例是全國最高的。上海所有的文化遺存保存情況好或者較好的比例是46%,超過全國30.34%的平均標准,所以上海的文化遺產保存的完好度也是居全國第一。
另外,早報記者還從發布會上獲知,截至2012年6月,上海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級名錄和傳承人體系。現有國家級項目49項、國家級傳承人61名,市級項目157項、市級傳承人454名(含國家級項目和國家級傳承人),區縣級項目316項、區縣級傳承人600余名(含市級項目和市級傳承人)。
文化導覽圖將免費發放
包含文化景點詳細信息
上海是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6000多年歷史。為集中展示上海的歷史文化遺產,6月7日,上海市文物局將向社會免費發放《文化上海·文化遺產導覽圖》和《文化上海·重要名人故居導覽圖》,首批各10萬份。
《文化上海·文化遺產導覽圖》包括了全市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63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並推薦六條專題游覽線路;《文化上海·重要名人故居導覽圖》主要介紹了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名人故居。兩張導覽圖包含有文物點的具體地址、保護級別、文物簡介、主要公交路線、開放與否等信息,有助於市民選擇性游覽和合理安排出行路線。
兩份導覽圖將於6月7日下午2時,在上海市2012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會場——松江廣富林考古發掘現場進行首發,並於6月9日“文化遺產日”當天在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二大會址、徐光啟墓、上海魯迅紀念館、王伯群住宅和宋慶齡陵園6家交通便利、人流量較大的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派發,供市民免費取閱,9日之後,導覽圖將被派送至全市各主要文物景點,免費供公眾取閱。
80處文物建築將
集中免費開放
在“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期間,包括魯迅舊居、豐子恺舊居、朱家角鎮在內的全市80處文物建築集中於6月9日(周六)、6月10日(周日)兩天免費開放。
此外,“文化遺產日”期間,上海市還將組織《上海面人趙》、《上海剪紙》、《舞草龍》等非遺專題片大展播;組織“廣富林考古現場公眾開放日活動”;舉辦“海上名媛旗袍專題展覽”、舉辦以“上海歷史城市文化”為主題的“上海故事”講座,為觀眾講述“上海的城——上海城市發展720年回顧”、“上海的人——各地移民上海奮斗史”、“上海的路——不斷延伸的發展脈絡”、“上海的屋——螺絲殼裡做道場的石庫門”、“上海的衣——旗袍和上海女人”、“上海的店——上海中華老字號”等精彩內容。這些活動的具體信息將會在“文化遺產日”前夕公布在《解放日報》和《新民晚報》上。
6月9日、10日上海80家免費開放文化景點(部分)
●松江唐經幢(中山東路西司弄43號中山小學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地面文物,為全國現存唐代經幢中最高大且相對完整的一座。
●真如寺大殿(蘭溪路39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建築,殿內的16根柱子有十根為元代柏木柱,石柱礎有6個為元代舊物。
●舊上海特別市政府(長海路399號上海體育學院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大上海計劃”核心建築,1933年落成,由著名建築師董大酉設計,具有濃郁中國古典風格的建築。(僅6月9日開放)
●江灣體育場(國和路34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大上海計劃”中的主要建築之一,1935年8月落成,占地約300畝,包括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三部分。(僅6月9日開放)
●王伯群住宅(愚園 (論壇)路1136弄3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長寧 (論壇)區少年宮,建於1934年,哥特式官邸建築風格。
●登輝堂(華山路1626號·長寧區文物保護單位)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身為李鴻章祠堂,1912年起成為復旦公學校址。現為復旦中學校史館。
●上鋼十廠舊址(淮海西路570號)建於1956年,原上鋼十廠冷軋帶鋼廠廠房群。
●上海四行倉庫(光復路1——2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由四行儲蓄會建造。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因謝晉元率領四百名士兵死守戰地而聞名。(開放時間為13:00——16:00,僅限第七層“八百壯士英勇抗日事跡陳列室”)
●魯迅舊居(山陰路132弄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33年4月,魯迅從拉摩斯公寓遷此。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此逝世。(僅6月9日開放)
●上海郵政總局(北蘇州路2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英國建築師思九生、史濱生設計,華商余洪記營造廠承建,1924年竣工。是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郵政建築。
●三山會館(中山南路155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宣統元年(1909),由福建商人集資興建,為上海市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
●步高裡(陝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建,紅磚外牆,是上海整組建築保存較完整的裡弄住宅。
●韬奮故居(重慶南路205弄5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鄒韬奮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和政論家。他1930年在此居住並主編《生活》周刊。
●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重固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國、西漢時期的重要遺存,被考古學界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練塘古鎮 練塘古鎮位於上海青浦區,是古代江南聞名的商業集鎮。“高層窄巷對街樓,小橋流水處人家”構成了練塘獨特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