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以沉重大畫幅再現北京古建 王玉鏡頭關注古建“再造”

以沉重大畫幅再現北京古建 王玉鏡頭關注古建“再造”

日期:2016/12/14 21:24:2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再造”王玉大畫幅黑白攝影展日前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隆重開幕。據介紹,本次攝影展展出女性攝影師王玉拍攝的23件古建題材攝影作品,以經典的學院派攝影風格和女性的獨特視角呈現攝影師對中國古代建築保護與修繕的記錄與思考。

古建築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和國家的重視。攝影師以北京地區現存的正在修繕或復建中的明清時期建築為主要創作對象,於2013年底啟動項目拍攝,使用大畫幅相機先後拍攝了北京大覺寺、白塔寺、牛街禮拜寺、先農壇、通州文廟等多處獨具特色的壇、廟、寺及院落,創作了逾300件高品質的大畫幅攝影作品。

攝影師王玉認為,每座古建築都承載著一段歷史,用古老的大畫幅相機拍攝當下“再造歷史”的過程是很件有價值的事。

本次策展人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導師朱炯女士表示,王玉作品的價值在於從古建築的角度呈現中國當下的社會和時代。

以沉重大畫幅再現北京古建 王玉鏡頭關注古建“再造”
 

了解大畫幅攝影的人可能首先會想到那套繁瑣沉重的設備,帶著這套設備東奔西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數碼時代又是輕又是微的今天,用這種古老攝影術創作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年輕女攝影師王玉從兩年前啟動她碩士畢業創作項目的時候,便開始獨自背著這套設備游走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去拍攝那些修繕中的中國傳統建築。

經過兩年的創作,2016年4月26日,王玉的大畫幅黑白攝影經過精心篩選和策劃,最終以“再造”為標題在北京先農壇具服殿正式開幕,這裡也是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一部分。為提升展覽的專業性和藝術性,本次展覽特別邀請了專業策展人,由留學法國巴黎國立第八大學藝術系攝影美學碩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博士,攝影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朱炯女士策劃。展覽挑選了23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女性的獨特視角呈現攝影師對中國古代建築的保護與修繕的觀察、記錄與思考。

策展人朱炯:

她的照片裡有當下社會,是一個很新的題材。這些作品有一種氣息,通過她的照片我感受到了古代建築那種歷史的美感,並且能夠把傳統文化呈現出來,這個氣息是影調、光、構圖上面的綜合處理,工地中的怪誕感覺也有構圖的因素造成。她的照片不同於很多攝影師采用紀實手法或者只關注建築本身的美感,王玉的作品是在表現古建與當代生活的結合,從這二者的結合中提煉出新的美感,這也是對攝影題材的探索。

走進大殿,人們看到的是像樹林一樣的腳手架,銹跡斑駁,與先農壇這座雄偉的宮殿交相呼應,讓觀眾仿佛置身於作品中講述的故事。照片就這樣掛在腳手架當中,格外另類。其實這個展陳方式是有原因的,先農壇距今有600年歷史,一草一木都是國家重點文物,殿內的牆壁、梁柱都不能受到損壞,是不可能在上面預埋掛件的,所以策展團隊需要使用一種讓作品完全不接觸建築的方式“懸浮”在展廳,本來這對展覽是一個制約,卻反而催生了一個與作品契合度極高的展陳方式,可以說這個方案就是來自於作品本身。

古建築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和國家的重視,古建保護與修繕的規模與投入不斷加大。攝影師以北京地區現存的正在修繕或復建中的明清時期建築為主要創作對象,於2013年底啟動項目拍攝,使用大畫幅相機先後拍攝了北京大覺寺、白塔寺、牛街禮拜寺、先農壇、通州文廟等多處獨具特色的壇、廟、寺及院落,創作了逾300件8x10高品質的大畫幅攝影作品。從史料看早有德國的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瑞典的喜仁龍(Osvald Siren),日本的小川一真(Ogawa Kazuma)、關野貞(Sekino Tadashi)、伊東忠太(Ito Chuta)、竹島卓一(Takeshima Takuchi)等對古建築攝影有所貢獻。隨著時代的更迭,古建築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和維修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國家文物事業的重要部分。

攝影師王玉:

每座古建築都承載著一段歷史,用古老的大畫幅相機拍攝當下“再造歷史”的過程是很件有價值的事。

本次展覽得到了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大力協助,現場裝置藝術也是藝術家與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交流計劃的一部分,作為一個長期項目,此次展覽過程中將舉辦與之相關的研討會,搭起攝影與古建築保護結合發展的橋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