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白沙壁畫
日期:2016/12/14 18:47: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白沙位於麗江城北約10公裡,北臨玉龍雪山,南至龍泉,西依芝山,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是納西族在麗江壩的最初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為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宋元以前這裡是麗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是納西文化重要的發祥地,分布有眾多古建築群,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金剛殿、文昌宮等宗教建築和白沙街的民居建築群。明朝時期,麗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時,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為顯其富有,所有他大營宮室,建成了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群。現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寶積宮和大定閣等廟宇均為該時期所建。
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並蓄,獨樹一幟。繪畫布局周密,用筆嚴謹,色彩富麗,造型准確,人物形象逼真,明顯吸取了東巴畫粗犷、色彩對比強烈、線條均勻、筆法洗煉等特點。麗江壁畫中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對飛跑的駿馬、盛開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鳥草蟲等自然風光都有描繪,這些畫都明顯展示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為折光,融入了畫師們的美學思想,或隱或現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大寶積宮中所藏的明代壁畫,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寶積宮內現存12幅明代壁畫,計73平方米。走入其中,你會看到有壁畫12幅,上面繪有167個形象,內容全是宗教題材,如來佛圖、四大天王及四佛子圖、喇嘛教三金剛圖等,他們形態各異,繪制精細,色調柔和,表現出明代佛、道、喇嘛教在麗江的融合,這種對多種宗教文化的兼收並蓄是白沙壁畫的第一個特點。壁畫中有當時民眾的狩獵、捕魚、打鐵、砍柴、紡織等勞動場景,有跑動的駿馬、盛開的花,還有山林、田捨、花草鳥蟲等,既使是畫中的宗教世界和宗教人物,也妩媚動人,富於人情味。世俗化生活的反映是白沙壁畫的第二個特點。
大寶積宮的這12組壁畫保存完好,規模宏大,藝術水平最高。例如,繪於北壁的《觀音普門品圖》,高203厘米,寬446厘米。正中是手執法器、端坐在蓮花寶座的觀世音。兩側繪有背包帶傘的旅人,途遇猛虎、盜匪,還有遇火者以及正欲開刀問斬的犯人,他們皆因口念觀音而逢凶化吉。這一宗教題材的壁畫,雖屬明顯宣揚佛法無邊、普渡眾生的說教,但從畫面所描繪的平民百姓以及官吏、差役等,使人們看到了明代雲南邊睡社會生活的圖景。畫面恢宏,圖景豐富,又以山石雲煙隔開,使各個不同人物、故事情節及其生活環境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使之布局勻稱而又錯落有致,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畫面,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
繪於西壁的《蓮花生祖師圖》,正中畫的是藏傳佛教祖師蓮花生。他頭戴七寶冠,身穿黑衣,頭微傾,合掌安詳坐於蓮座上。座下立兩位小天女,神態優美。而圍繞四周的百工之神,或坐或立,或騎馬或樂舞,還有眷米、坐船、屠豬、打獵、木作、紡織、釣魚、打鐵、砍柴等等,更是一幅明代社會風俗畫卷。
在中國,宗教信仰歷來有釋、道、儒諸教兼容並蓄的傳統。然而,內地是不同寺觀各自描繪宣揚其宗教教義的壁畫,而麗江壁畫的氣度更為不凡,它能在同一殿堂裡,甚至在同一畫幅裡,將佛教、道教的神像繪於一起,使之並存不悖。例如,大寶積宮中的《如來會佛圖》便是其中的代表。
這幅高367厘米、寬498厘米的壁畫,正中端坐朱衣金身的如來佛,上列十八尊者,兩側為道教各神像,下列正中是喇嘛教三位護法金剛神,外側為四大天王。全畫100余位神像,把佛教和道教的各種人物都揉合在一起。人物形象生動,動靜結合和諧,構圖層次分明,色彩艷麗明快。據研究,這幅繪制精細、用筆流暢、線條習稱的壁畫,具有明顯的藏畫風格特點。然而,它卻是漢、藏畫家聯袂合作的結果。
麗江壁畫從內容到藝術風格都突出地表現了宗教信仰和藝術創作的大融合。這一藝術現象與當時麗江所處的特殊地位有關。這裡地處雲南、西藏的交通要沖,頻繁的商旅往來和文化交流,使這裡同時接受漢、藏文化的影響。而民族的雜居共處,民眾對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和互力交叉影響,則加速了這裡的民族團結和諸教兼容的局面的形成。
據史料記載,以大寶積宮為代表的麗江壁畫,是在明初至清歷時期的300多年的時間裡陸續繪制完成的。當時的土知府木旺聘請了以馬嘯天為首的一批漢族畫家,另外還有藏族和白族畫家、東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參加了壁畫的繪制工作。
白沙壁畫以其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每天到此觀光游覽者絡繹不絕。
推薦閱讀:
福清文物頻遭竊 文保部門擬派專人看護古跡
江西:精心修復的古建築成了“雞肋”
修舊如舊淄博九聖閣啟動維保
遼寧葫蘆島第二斜塔成功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