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林口古鎮
日期:2016/12/16 19:15:1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青林口至今仍保留了較完整的文昌宮、媽祖廟、南華宮、萬年戲台、橋樓亭等古建築和大量清代、民國時期的木構一樓一底民居,自1999年中央電視台《西游記》續集劇組在此拍攝兩集外景後,名聲鵲起。青林口依山傍水,位於江油市東北約40公裡。原為江(油)、梓(潼)、劍(閣)三縣交通要道和商貿集散地,會館林立,寺廟興盛,街坊繁華。古鎮坐落於二郎廟鎮西南的小山溝裡,潼江之源馬閣水與另一條小河在這裡交匯,川北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
歷史上這裡曾經是交通要道,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商業發達的古鎮,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走進青林口,街道顯得很破舊,古老的石板路兩邊林立的老房子,以及雕刻著精美圖案的高大木結構建築,使古鎮風貌依然。
街坊民居有的采用古式檐式木結構修建,也有四合院、三進台式建築,還有奇特的懸空吊腳樓,別具一格的亭台樓閣。這些建築都以雕梁畫棟、古典門窗、青石柱礅做裝飾,是典型的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昔日家家門前栽闊葉梧桐,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炎夏時節,人們在樹蔭下納涼,盡情享受清爽。
新街的盡頭是一座建於清代的石拱廊橋,原來叫“合益橋”,也就是現在有名的紅軍橋。1935年,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擊潰國民黨發動派的二十八軍、二十九軍。紅九軍、紅三十軍經劍閣進入江油青林口,並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軍在青林口只住了一個多月,便奉命轉移,其中有一個姓劉的女紅軍戰士因重傷不能隨隊轉移,被安置在場鎮上的楊姓銀匠家裡,不幸被國民黨“清共隊”查出。劉姓女紅軍戰士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中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於合益橋頭的木柱上。為了紀念那位女紅軍,該橋在被正式更名後,橋上風雨樓也掛上了“紅軍橋”的匾牌。如今,橋頭上“擁護紅軍”、“堅決反帝抗日”、“紅軍是窮人的救星”等標語、石刻還清晰可見,歷經滄桑的紅軍橋和那些樸實無華的紅軍碑在無聲地向後人述說著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紅軍橋不僅承載著青林口的歷史,還連結著新街和老街,使小鎮呈T字形結構。老街上的房子沿著那條無名小河一字排開,同新街相比顯得低矮破舊,走進去卻發現房屋的結構很有特色。外面看上去不過四五米高的房子裡面卻被分為三層,每一層的空間都足夠寬敞。原來,房屋的地基在靠河的一邊比大門低1米多,用做喂豬或堆放柴火;正屋用木版隔成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會客或是做飯,一家人的生活全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展開。
老街的最南端是建於清光緒年間的火神廟,小小的寺廟由火神殿、文昌殿、玉皇殿組成,裡面供著的有道教的玉皇大帝、火神、文昌君,也有佛主釋迦牟尼。 從老街沿著一條青石板路朝北走,拐過一棵古老的菩提樹,就是半邊街了,所謂半邊街,只不過是一溜稀稀拉拉的房子,可這裡才是青林口最早的中心。長達一公裡的街道上,冷冷清清,看不到一個人影,很難讓人想象出當時這裡的輝煌。
古鎮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寬而幽靜。這裡有古老的松樹、青翠的扁柏、婆娑的菩提,掩映古鎮的翹角樓尖。
鎮郊四周庵、觀、寺、院星羅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活佛寺、黃鶴寺和青華觀。沿鎮東兩公裡,穿過翠柏叢林到達山頂,有一座深山古寺,就是黃鶴寺,建於明末清初。殿宇宏偉森嚴,木雕石刻藝術巧奪天工,是寺院建築的傑作。 青林古鎮地靈人傑,飽學之士層出不窮,古代曾出兩個進士(符開泰、鄧大方)、一個翰林學士(李深甫),禀生、貢生、秀才眾多。如今這裡好學之風仍然盛行,產生了許多大學生,青林口籍的專家、學者、教授也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