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煙霞深處有古村白塔下塘村

煙霞深處有古村白塔下塘村

日期:2016/12/14 18:36: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煙霞深處  養生福地

耕讀傳家  文脈悠長

耕讀傳家  文脈悠長

    在仙居著名的景點———景星巖的腳下有一個古村———下塘村,這是一個有500多戶,2000多人口的大村,村民絕大多數姓朱,是仙居朱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雖然全村都姓朱,但是該村歷史上一直分成下塘上和下塘下兩個行政村,即使在前幾年全縣大規模村莊合並的背景下,依舊保留了兩個行政村。

    下塘村四周群山環繞,兩條溪流穿村而過匯入村西十八都坑,雄壯巍峨的景星巖和西巖從西南兩面守護著村莊。每當清晨或雨後,雲蒸霞蔚,景星巖和西巖在雲霧的襯托下更顯巍峨。村裡的老人介紹說,下塘村原來叫下宕。

    這裡原來是一片大森林,森林裡都是幾人才能合抱的楓樹、柏樹、樟樹和苦槠樹。據村裡老人回憶,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村裡還有很多需幾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樟和古楓、古柏,樹上還棲息著猛禽,猛禽經常飛下來抓走村裡的小雞。

    這些千年古樹在“大躍進”的時候被砍倒,樟樹煉了樟油,柏樹、楓樹做成了縣內各個渡口的能載汽車的大船。處於如此優越的自然環境中,下塘村自然也是一個養生福地,村裡老人普遍高壽。

    根據《光緒仙居縣志》記載,康熙年間,村裡的朱起崇因為家裡五世同堂,被皇帝賜匾表彰,該匾額至今尚存。

    下塘村歷史上也是一個交通要道。古時浙贛鹽瓷古道就經過下塘村。至今村口還保留著一座古路廊。路廊上有一塊題有“煙霞深處”的石匾。

    解放前,下塘村裡不少人從事販運私鹽的生意。他們從仙居挑起雞鴨去黃巖換了海鹽,然後從朱溪鎮大邵村進入仙居,經過上張、田市的谷岙翻過烏孫嶺經過下塘,然後再經過白塔、皤灘、埠頭、橫溪再翻過蒼嶺至缙雲、金華、衢州,最終到達景德鎮。

    在景德鎮,把海鹽換成瓷器,再原路返回仙居販賣。一路不僅路途遙遠,且那時還要小心土匪的搶劫和政府的稽查,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

    根據《樂安朱氏宗譜》記載,仙居朱氏的始祖朱養直自宋代從臨海遷居到仙居東門土地堂,之後家族枝繁葉茂,成為仙居的望族之一。



    仙居朱氏傳到十七代的時候,已經是明末清初了,下塘村的朱氏始祖朱錫慶因為看到下塘這個地方溪水潺潺、古木參天、群山環繞,巍峨的景星巖和西巖像兩塊巨大的屏風立於村南和村西,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從東門土地堂遷到下塘村,之後家族不斷繁衍,逐漸成為仙居朱氏的主要聚居地。前幾年,仙居朱氏重新修編家譜時,也是在下塘村舉行的分譜儀式。

    漫步在下塘村,處處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如村民的名字,大多按照朱氏家族的字行來排。每一代都有相應的一個字用來起名字。仙居朱氏輩分排序是:“孟仲宇懷,明良光大,錫雍植昌,克宗志聖,世壽福康,人修先正,卓立超倫,宣德恭敬,憲惠嗣雲”。目前在世的幾代人用的多是“世、壽、福、康、人、修”這幾個輩分。

    目前“聖”字輩的老人已經是很稀少了,“壽”字輩的一般都在50-70歲左右了。所以,在仙居,你遇到姓朱的人,一般看到他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就會知道他是什麼輩分的。

    歷史上,明左都御史吳時來曾經在景星巖上面壁苦讀後金榜題名,濟世天下。受此影響,下塘朱氏也一直以來秉持“耕讀傳家”的理念,對教育特別重視。

    村裡老人回憶說,在解放前,村裡的宗族每年都會從族田的收成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來獎勵家族中學有所成的人。解放前,村民在寺前鄉水簾小學畢業的,年底可在祠堂領取白面饅頭一對、豬肉一斤。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依次逐級翻倍。

    每年年底,村裡的祠堂裡熱鬧非凡,家裡出了讀書有出息的往往能領到不少饅頭和豬肉。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下塘村在歷史上一直人才輩出。清代就舉人、秀才不斷。目前,村裡還有不少政府的領導干部,留美博士、上市集團公司老總等等。

    文革後恢復高考,有一戶人家一門三兄弟同時考上大學,一時傳為美談。下塘村也有俠義尚武的傳統,據說,始祖朱錫慶的九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武藝高強,人手一雙短棍,“十八根短棍”在當時威名遠播,他們除暴安良,遠近盜匪都不敢來犯。

    據《光緒仙居縣志》記載,下塘村朱朝英在道光十八年中過武舉人,他後來當過嵊縣千總。至今村裡還留有他家門前的旗桿石一對。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下塘村還出了一位革命烈士,他就是紅十三軍仙居游擊隊的領導人之一朱福真(1900-1931)。

    根據《中國共產黨仙居簡史》第一卷記載,朱福真在1928年的時候因遭惡霸欺壓被誣陷成為“土匪”,被國民黨政府通緝,他只好揭竿而起帶領村裡的十幾個人在仙居黃巖永嘉邊境“劫富濟貧”,保護挑私鹽謀生的農民。1929年春,他率隊參加了中共黃巖縣委領導的打鹽廒暴動。11月參與永嘉農民大暴動後,被編入永嘉紅軍游擊隊,隊伍也擴大到了30多人。

    1930年9月編入紅十三軍仙居游擊隊。朱福真領導的游擊隊給國民黨地方政權造成了沉重打擊,甚至一度與另外一支革命武裝———楊通海游擊隊一起攻打過仙居縣城。但是在國民黨地方政府的瘋狂反撲下,彈盡糧絕的朱福真於1931年冬在上張苦竹坪被殺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