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寧夏海寶塔

寧夏海寶塔

日期:2016/12/15 15:18:0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海寶塔,歷史上又稱"赫寶塔"、"黑寶塔",坐落在銀川老城北郊的海寶塔寺內,離城兩公裡許。因位於城北,當地人又稱之為"北塔"。它端莊秀麗,簡潔而又富於變化,形制獨特,風格別致。作為我國優秀的古代建築遺產,它巍然聳立在銀川平原上至少已有1500余年,被稱為"古塔凌霄",列入"朔方八景"。
  海寶塔寺坐西朝東,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韋陀殿、臥佛殿等,都建在一條東西向的軸線上。海寶塔居大雄寶殿與韋陀殿之間,建築的對稱給人以端莊、肅穆之感。
  海寶塔為方型9層11級樓閣式磚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剎組成,通高53.9米。底層即塔座,中辟券門,門前立抱廈一間,突出塔的入口處。抱廈的卷棚歇山頂起翹很高,玲珑俊俏。進門入室,室呈方形。塔的第二至第十層,平面形式完全相同,只是尺寸有所收分。塔身四壁,均有出軒,成 "十字折角"平面。由於出軒的縱深只有60厘米,因此塔身遠看仍呈方形。塔身內部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間,各層之間以木梁樓板相隔,沿樓梯輾轉而上,可達頂層。每層室內四面均有拱券通道與券門相接,既可采光通風,又能供游人眺望。塔的頂部,在四角攢尖頂上置一龐大的桃形綠色琉璃塔剎,與灰色的塔身形成鮮明的對比。
  海寶塔的始建年代不詳,最早見於明代《弘治寧夏新志》中的記載:"黑寶塔在城北三裡,不知始建所由。"稍晚的明萬歷《朔方新志》載:"黑寶塔,赫連勃勃重修",清代方志大都沿襲這一說法。乾隆《寧夏府志》載:"黑寶塔,蓋漢、晉間物矣。"這些說法為海寶塔的創建年代提供了一定的線索。赫連勃勃原是匈奴一個部落的首領,為鮮卑所敗後,歸附後秦,被重用而"鎮朔方"。後秦國主姚興大興佛教,"大營寺塔",整個後秦"公卿以下"皆信佛。赫連勃勃曾是姚興部屬,後來擁兵自立,建立"大夏"政權,他在所轄的"飲汗城"(今銀川)重修這座佛塔是完全可能的。再從塔的形式上看,采用方形,塔的基座仍保持了十六國時期常用的高台形式,都是我國早期佛塔的特點。
  海寶塔曾屢遭劫難。大的破壞據記載有兩次:第一次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地震,塔頂倒坍四層,於康熙四十九至五十一年(1710年-1712年)修復,統名為"海寶塔";第二次是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寺塔全被震坍,"惟存塔台塔址",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再次重修,這就是今天的佛塔。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海寶塔的保護。1961年國務院把海寶塔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地方政府也對寺、塔進行了多次維修,1980年以來,先後擴建了圍牆,翻修了臥佛殿、韋陀殿,重建了山門和南北對稱的鐘樓、鼓樓,並重塑了在"文革"中毀壞的佛像。1983年國務院將海寶塔定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劃歸宗教部門管理。如今海寶塔寺又成佛門弟子的聖地,早晚入寺,可聽晨鐘暮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