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8000級秦漢古道石階及宋代石橋將獲保護性開發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8000級秦漢古道石階及宋代石橋將獲保護性開發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31: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湘粵交界的連州市大路邊鎮,8000多級秦漢古道石階及一座宋代單拱石橋即將得到保護性開發。
  在清連高速公路通往湘粵交匯的大路邊鎮騎田嶺,延綿起伏的荒野丘陵上,偶爾可見一兩座古老的翹檐青磚涼亭,這些正是秦漢古道的遺跡。其中,尤以大路邊鎮的南天門一段保存較為完整。這段湘粵古道位於連州市大路邊鎮順泉村委,始建於秦、漢,由古道、南天門涼亭、懷清亭組成。古道寬約3米,部分石階是在石山上開鑿出來,多數由寬約50厘米、長約1.3米的鑿有防滑槽的青石板沿著山勢砌成,形成寬約3米的石板路,從山下到山上共有1000多級,是秦漢時期溝通五嶺南北的一條重要古道。當地人把騎田嶺上的大山叫作“順頭嶺”,順頭嶺自古就是秦漢古道上的驿站。
  與古道相映成趣的是,不遠處一座南門古橋,位於連州市大路邊鎮荒塘村委,按建築形制分析,是清代建築。據2002年的《山塘志》記載,始建於宋代,1946年由附近村莊善男信女捐資重建引橋。該橋全長55.3米、橋跨闊15.2米、引橋40米、橋面寬5.9米,高9.5米。由數千塊長短不一的石灰石巖石砌成單拱,條石橫聯式砌築橋拱,石灰石條石築橋面。該橋不設欄桿,僅在橋面兩側放置高約0.3米的石條做護欄。專家認為,該橋建築規模宏大,在清遠市極為少見,是連州最大的單拱石拱橋,在古代是廣東通往湖南臨武的必經之道,也是湘粵古道上的一條重要橋梁。
  盡管南天門、南門古橋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但如何避免沿途開發及旅游帶來的垃圾、塗鴉破壞、構件被盜等問題已不容忽視。秦漢古道是清遠唯一、廣東少見、全國不多的一條古道,當地政府開始注重保護與開發利用。連州市委、市政府已作出相關部署,保護修繕順頭嶺古道,要求古道上下的南天門村和百土腳村干群要合力保護好古道,不准破壞古道和相關古跡;要求樹立警示牌,規劃方案維修古道上的懷清亭和廣蔭亭,盡快申報古道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在不影響古道景觀的前提下可以在路旁立一些仿古的石碑,詳細介紹古道開鑿時的歷程,特別是要對劉禹錫、韓愈途經時的典故進行挖掘和展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