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山東平原縣文化局 “三普辦”了解到,山東平原縣在琵琶灣公園施工過程中保護性地挖掘出明代一座 “頰川石橋”。據悉,這是山東德州市境內首次發現的明代橋梁建築,目前,省古建隊正在對 “頰川石橋”進行保護性維修。
據介紹, “頰川石橋”橋長4.5米,寬6.1米,橋洞高1.7米,寬1.35米。據 《續修平原縣志》和出土石碑記載,該橋是由明代右都御史宋仕於萬歷四十六年在縣城東關官道修建,橋上有 “頰川代筏”石坊,並建有橋廊,旁邊有石欄,乾隆七年由時任知縣呂宏積續修。宋仕,字原學,號可泉,明朝人,今平原縣王鳳樓鎮宋家寨村人;辛酉舉人,辛未進士。初任衡水知縣、浙江道巡撫,壬午升大理寺左右少卿,贈太子少保銜。 據了解, 《續修平原縣志》把 “畫橋煙雨”列為平原八景之一。 “畫橋煙雨”說的就是縣城東關的頰川石橋,橋兩側合抱的垂柳把道路遮成綠蔭的走廊,逢至陰雨之際,透過霏霏細雨的紗帳,潺潺的流水在橋下流尚,靜靜的石橋沐浴在茫茫雨霧中,彎彎的垂柳更顯得翠綠、生機盎然,大自然恩賜給人間的美景令人陶醉,令人賞心悅目。 《續修平原縣志》中也有詩雲:名橋列市東,橋下眾流通。細雨煙霏候,田禾潤澤中。 “頰川石橋”被保護性挖掘後,文物保護主管部門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並於2008年8月8日,邀請省、市有關專家,進行了現場考察,一致認定 “頰川石橋”是德州市境內首次發現的明代橋梁建築。據悉,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地方歷史、人文習俗、古建風格都具有重要意義。 2008年10月底,山東平原縣投資10萬余元,聘請省古建隊,本著 “修舊如舊”、盡量保持歷史原貌的原則,對 “頰川石橋”進行了保護性維修,現正在施工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