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四川省峨眉山市聖水禅院寺廟

四川省峨眉山市聖水禅院寺廟

日期:2016/12/14 17:26:31      編輯:古建築紀錄

聖水禅院

    聖水禅院原名“神水庵”,由純陽殿前行2華裡便到寺院,海拔870米。神水閣於2004年改名為“聖水禅院”。

    新建的聖水禅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按照峨眉山佛教協會的規劃,1986年,對原建築進行拆除,恢復重建。經過僧人十年的艱辛,終於建成了五重大殿,成就現有規模。現在,兩個寺院連成一體,成為峨眉山中段山區一座宏大的比丘尼叢林。

    聖水禅院的第一殿是彌勒殿,第二殿是大雄寶殿,第三殿是大悲寶殿,第四殿是七佛殿,第五殿是普賢殿,普賢殿樓上是藏經樓。寺院兩側廂房上為鐘鼓樓。全寺的殿堂和附屬房屋全系木制結構,古樸莊嚴。目前,除七佛殿、普賢殿、藏經樓正在恢復修建外,其余殿堂均對外開放。

    歷史上的神水閣原為明代安慶巡撫吳用先的舊居,因舊居周圍“修竹萬竿”,有唐代詩人孟郊《旅次洛城東水亭》詩“水竹色相繞,碧花動軒楹”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萬歷末年(約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為寺,名“神水庵”。清初(約公元1645年)更名神水閣。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雲游歸來,率徒行願,振興寺院,時屬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傳為隋代智者大師衣缽塔。殿前有清澈泉水從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傳為呂洞賓所書,“福壽”二字傳為陳抟所書,“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間佥都御使張景賢所書。另有“神水通楚”、“雲外流春”、“靈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大峨寺緊挨聖水閣之後,遙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橫臥,唐代著名道學家呂巖題“大峨”二字,為後來寺名之依據。唐大歷年間(約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結廬於此,勤於耕讀,並寫出了《幽蘭賦》,該地因而名聲大噪。

    大峨寺始建於明初,萬歷年間稱福壽庵,清初重建後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邊參將李桢捐資擴建,變庵為寺。乾隆之際又擴建,數重殿宇,氣勢恢弘。康熙帝曾賜有“洗缽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聯,為寺中之寶。清光緒年間圓明和尚又擴建殿宇數重,樓閣廊庑,崇宏無匹。寺周有許多文人墨客題刻,後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盤石”,傳為醫藥家孫思邈與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對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詩人高光題,意出《禮記?中康》:“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內涵。

    寺後原有一株古松,虬枝龍鱗,高十余丈,每晚有天鵝飛來,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