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福建最美鄉村”和平古鎮憑吊袁崇煥
日期:2016/12/14 9:38:06   編輯:古建築紀錄曾去過若干次“福建最美鄉村”的閩北和平古鎮。說來慚愧:更多的是游覽九節水,是去漂流,去尋找歲月深處的忘憂草,去揀拾民間瓷器記憶的殘片,去觀賞珍貴的香榧樹,去尋覓心靈細微處靈動的詩句。總而言之,是去感悟古鎮的風情和美麗。
可是,更應該面對的,是一位英雄,一位距離今天、距離現實已經非常遙遠的人物:袁崇煥!
車至距和平古鎮約15公裡的一座名為天符山的山前停下,層巒疊翠,晴空如洗。明媚的陽光下,一座古塔無言挺立。這就是袁崇煥題寫塔名的聚奎塔。
明萬歷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福建邵武迎來了一位新知縣:袁崇煥。初到邵武,袁崇煥提筆寫下一首《初至邵武》的詩:
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風俗更何如。訟少容調鶴,身閒即讀書。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
一個卓然為民、全心理政的形象和心態躍然紙上!
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任上,做了五件重要的事:
救民於火。乾隆《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嘗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
平反冤獄。《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關心遼事。當時明朝北關形勢非常嚴峻,沈陽、遼陽等地先後失陷。敗報不斷傳到邵武,袁崇煥公務之暇,偃文習武,志圖報國。
聚會奎英。袁崇煥企盼做一番大事業,初至邵武,就聯絡了一批志同道合者。
題辭高塔。袁崇煥在邵武做的這些大事,都凝結在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中。
聚奎塔,六角五層高塔,建於1621年。塔為磚木石混合結構,門額上書“聚奎塔”三個顏體大字,筆觸疏朗蒼勁、剛挺而又圓渾流暢,功力非凡。1990年,邵武市修繕聚奎塔,當地文物部門認為,“塔名系民族英雄袁崇煥初任邵武知縣時書題”。著名滿學專家閻崇年聞訊,曾兩度專程前來邵武考察。驚喜之中,他充分肯定:這是迄今袁崇煥留下的惟一可信、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是20世紀關於袁崇煥文物最重要的發現!
陪同的朋友告訴我們:袁崇煥以“聚奎”二字為塔命名,可诠釋為會聚天下之文武英才。閻崇年認為:塔沒有以“報國”、“報恩”為名,而命之“聚奎”,充分說明袁崇煥樸素的民本思想。這是他關懷民瘼、救民水火,進而投筆從戎、圖復遼疆的思想底蘊。
流連塔前峰畔,我不由得心潮激蕩。袁崇煥任職邵武,卻心系社稷安危。任職三年,他時刻關心著前方戰事。赴京城述職時,他自告奮勇,單騎深入遼東敵後,了解形勢,並自請戍衛遼東,奮力支撐起遼東困局,多次擊敗後金。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戰無不捷,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寧遠大捷中,袁崇煥以萬余人力挫後金軍13萬人。
袁崇煥不給自己留後路。上前線時,他不僅豪邁地寫下“策仗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的詩句,抒發自己氣貫長虹的胸懷,更是把妻子和80歲的老母親都帶上前線,一起鎮守邊城,表達了其義無反顧的決心和對國家、民族的耿耿忠心。
可惜英雄氣短。由於崇祯皇帝輕信讒言,袁崇煥最終被凌遲處死於京城西市,千古泣歎!
袁崇煥做了一任知縣,邵武方志對他的評價是:“分文不取。”袁崇煥在遼東時,父親在老家過世,他連回家處理喪事的路費都沒有!袁崇煥被處死後,抄家的報告是“家無余資”——真正的兩袖清風!
數百年來,英雄被人們記在心中。北京分別有袁崇煥的墓、祠堂和廟宇;英雄的原籍東莞投資千萬元建設了“袁崇煥紀念園”;袁崇煥生活、讀書過的廣西籐縣保留了他的故居;英雄浴血奮戰過的遼東,也有紀念他的遺跡。
“自懷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這是康有為當年撰寫並題書在袁崇煥廟前的對聯。今天,讀之依然铿锵慨然,铮铮有聲。
仰望聚奎塔,我聽見:我血管裡汩汩的鮮血流淌聲!□李龍年 中國規劃網福州7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