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古鎮旅游“游”不動 地方政府管理需要升級
日期:2016/12/13 23:09: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合川文峰古鎮
重慶古鎮數量雖比蘇州多一倍,但尚沒有一個古鎮的名氣、人氣能和周莊、同裡叫板;當“烏鎮模式”正不斷復制進入其他城市掘金時,進入重慶古鎮旅游開發的外來資本卻紛紛铩羽而歸……昨日,記者調查後發現,我市古鎮開發目前除了部分因企業看不到回報導致資本抽身,從而影響古鎮後續開續外,地方政府管理缺位也是導致古鎮開發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象一:
看不到回報外來資本抽身
“鐵打”的古鎮,“流水”的企業。近年來,社會資本集中進入重慶開發古鎮旅游時,顯得來去匆匆。
合川城投集團公司副總李佳科目前正接手合川涞灘古鎮的開發,昨日他告訴商報記者,涞灘古鎮曾經吸引了一家上海的企業進駐,因企業後續投入不夠,看不到盈利回報,最終將資本撤走。企業進來後再離開,留下爛攤子,影響了古鎮的後續開發。2010年合川區政府將涞灘古鎮的經營權收回,由城投公司來統一規劃打造。現在我市的古鎮項目除了一些新建的以外,其它基本上處於無企業開發經營的狀態,“企業大都不願再來了。”
現象二:
政府保守讓投資者止步
有的地方政府的保守政策也讓投資者敗興而歸,北碚偏巖古鎮因此成為外來資本“死角”。“前期有幾個企業來看過,都走了,我們目前也不希望企業進來。”北碚區金刀峽鎮政府分管旅游的唐先生向商報記者表示,這幾年政府都忙著向相關部門遞交材料,爭取為古鎮爭取一筆修繕保護資金,來包裝鎮上的古戲台和禹王廟。這樣,古鎮保護工作就能在社會資金缺位的情況下持續下去。自2007年啟動古鎮文化保護後,偏巖古鎮的開發基本上停滯下來。
據了解,由於我市古鎮普遍存在體量小、位置偏遠的特點,企業要追求回報,需政府解決基礎設施、配套的問題。然而,多數區縣政府部門似乎對這項長線投資興趣不大:既然是塊不好“啃”的骨頭,干脆不碰。因此,和國內大公司整體包裝打造古鎮項目的勢頭相比,我市的一些古鎮項目幾乎還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原始狀態。
現象三:
產權分散致無法統一開發
此外,產權分散也讓部分古鎮開發左右為難。正在規劃建設旅游產業聚集區的酉陽縣就面臨這樣的尴尬。“部分企業看上龔灘古鎮的旅游資源後,卻找不到合適的區域搞開發,最終放棄投資。”龔灘景區管委會主任劉金江告訴記者,由於鎮上基本上住滿了原住民,產權不在政府手中,除了引進一些娛樂配套項目,經營權無法大面積出讓,稍微大點的企業沒辦法進入。目前管委會正配合縣政府出台有利於招商引資項目的政策。
出路:
政府應加大軟硬環境打造力度
合川文峰古街項目相關負責人趙衛民認為,古鎮本身的價值需要提煉,而價值需依附於建築形態等方面才能體現出來,“嫁接”商業、引入社會資本開發本身是正確的。目前我市部分古鎮管理部門在硬件打造和商業配套等方面還做得不夠。
“古鎮缺少統一規劃,無法提供一套有效的措施來管理企業,進而影響到古鎮建築的開發,甚至導致古物被破壞,致使游客量少,經濟效益得不到體現。加之古鎮的原住居民較多,企業進入開發時面對重重困難,投入後看不到回報,也阻礙了企業進駐,如此一來幾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李佳科認為,除了招商引資“生態環境”的培育不夠,企業進駐後,政府在軟環境建設方面的不完善也造成不良循環,開發企業無異於戴著鐐铐跳舞,阻礙了古鎮旅游發展。
他山之石
烏鎮:九成商戶由一家公司管理
“鎮上90%的商戶都是公司的自營企業,無論是商業管理還是後續開發建設,都能有序而可控地進行。”昨日,浙江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顧問邵雲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談道,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經營的“烏鎮模式”目前正被復制成一個個范本,向其他城市移植。
邵雲舉例說,大到民俗、餐飲要怎麼經營,小到床要怎麼鋪、衛生要怎麼搞,烏鎮都有明確規定。經營者進入前,必須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集中培訓才能上崗。凡是要動景區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必須拿出清晰的規劃,再將規劃交由相關部門審閱。在商業管理上,烏鎮杜絕無序開店和重復開店,所有經營必須與烏鎮“休閒度假”相契合。
那麼,對於重慶古鎮旅游來說,“烏鎮模式”是否有可以借鑒的地方?邵雲認為,應因地制宜,除了盡可能地解決硬件設施外,能否同樣將古鎮打包給一家公司來全權管理,使入駐企業看到盈利前景,這得靠政府部門的管理智慧了。“切記不能急功近利搞‘一錘子’買賣,要將眼光放長遠。”
麗江:企業進駐需申領“准營證”
古城麗江的經營之道是什麼呢?據了解,為了淨化古城商業環境,為文化讓道,麗江政府和古城管委會出台了一系列管控企業進入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申領“准營證”,合格的進駐企業不僅能在古城實現可期的利潤,還能較好地保護古城的文化不被破壞。要領到這張准營證,企業需符合古城商業網點布局的總體規劃和風格要求,另外從業人員當中本地居民要占一定比例。此外,管委會還專門開辟了一些商鋪,便宜出租給納西族的知名文化人和手工藝業者,讓他們在古城開館授藝,全面展示納西族宗教、民俗、藝術、生活等文化,余下鋪面則由管理公司每年出資兩百萬元來支付房租。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認為,古城商業企業的准入門檻較高,可以避免景區商業化氣息過濃,為旅客營造古樸自然的旅游環境;景區的管理體系較完善,績效考核甚至被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嚴格篩選進駐企業,營造良性競爭環境。這些都是重慶古鎮旅游經營者值得借鑒的地方。
地理論見
重慶古鎮開發應因地制宜
不管是統一打包開發實現共贏,還是淨化投資環境實現盈利,試圖解決重慶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體制管理弊端,除了參考國內成功的案例,更應從我市古鎮資源條件出發,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
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系教授楊勇昨日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和企業要想獲得文化、商業的雙贏,首先需要在規劃上形成保護共識,政府需掌握一個大概的可控的規劃,企業先認可規劃再進行投資,哪些可以開發、開發到何種程度、想要建成什麼樣等,都需要明晰。當然,也要給企業留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對此,市旅游局副局長秦定波昨日也告訴商報記者,我市古鎮旅游在招商引資方面鼓勵投資的多元化,歡迎社會資本聯合開發,政府願意提供這樣的平台,並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操作中可采用政企合作,也可由實力雄厚的企業獨立開發。“還有一個好的現象就是,很多區縣目前正在成立古鎮經營公司和品牌,希望通過融資等途徑,在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下挖掘古鎮資源。”
合川城投公司副總李佳科則認為,我市古鎮資源不具備烏鎮的地理位置和純熟的運營經驗,也沒有麗江古城的規模,但如果做好資源整合,比如將古鎮游嫁接到溫泉游、鄉村旅游等業態中,或許是一個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