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蘇州黎裡:一朵徐徐收放的睡蓮

蘇州黎裡:一朵徐徐收放的睡蓮

日期:2016/12/13 20:03: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小渚旗飄遠水川,雕粱縫瓦舊寒煙。一橋常禊春秋事,明月清風金鏡天。”

  黎裡,有一座道院。便是黎川八景之一“禊湖秋月”裡的禊湖道院。

  在這座神秘的道院,住著神秘的道人,這樣零距離的相談,我還是第一次。道長一杯清茶捧到我手裡,忐忑的心總算定心了不少。

  道長姓王,原是一位語文老師,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他說我們可以如文友般交流。說來慚愧,我對道教只從書籍和影視上知道一點,對於道教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黎裡是一個風水極好的地方,兩人以此打開了話題。相傳當年博通經史、精象緯學的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謀士。他發現:根據古鎮的風水格局,說是有一股龍氣正在這裡氤氲、升騰。建議皇上在鎮西的龍頭建一座禊湖道院,鎮東的龍尾建一座八角亭(即“中立閣”),這樣方能鎮住古鎮的龍頭和龍尾,以正朝綱。

  王道長和我細訴道來。風水好的地方,必定有靈氣和福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人的身體,就如一個小宇宙,人身心通暢了,才會得到幸福。

  道教文化,推崇的是從清淨入手,調整好浮躁、功利的心態,而讀詩使人聰慧。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難怪現代人越來越注重純天然的狀態,返璞歸真。

  黎裡有很濃重的道家思想。幽深的深宅大院和弄堂,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就像我們做人要低調一樣,留得三分余地,不在風頭小浪尖瞎折騰,而白白葬送了自己。老子說過,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提倡,小國富民思想。如瑞士,人口少,好治理。欲望少了,人就能清靜。

  王道長立起身,推薦書名為《青鳥》的書給我看,說是此書值得一讀。書由20世紀“比利時的莎士比亞”劇作家梅特林克著作。是一本六幕夢幻劇改編的作品,被公認為他的戲劇力作。

  書的內容大致是講兩個孩子尋找青鳥的故事。一雙兒女家境貧困,在聖誕節前夜夢見一位仙女,說是你們如找到青鳥,就會得到幸福。後來,兄妹倆歷經磨難,每次看到青鳥快近身了,還是飛走了。他們家裡養有一只斑鸠,後來送了生病的鄰居女孩,竟發現它變成了青鳥,女孩的病也痊愈了。把自己的幸福傳遞給了別人,你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而通過追逐名利所得到的,那是假的。

  但世界上往往有某些人,認假不認真。他那蒙蔽的心看不清真實的世界,一味地追逐名利。老子說過,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真理其實是很平淡的。

  前不久,因黎裡古鎮的保護開發啟動,王道長受邀從道教名山—華山來這裡住持。他說好風水滋養了這片熱土,也養育了一方人。他想盡自己的能力,保住老祖宗的命脈,保全歷史留存下的遺跡,才不至於灰飛湮滅了。他說,可能現在的老百姓還有些不理解,但正已,方能正天下。

  兩人談興頗濃,不和諧的噪音從禊湖道院外傳來。王道長再次起身,我隨他走出屋外。一輛輛汽車正從前方的水泥橋急馳而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的破壞,當年名震四方的黎川八景之一“禊湖秋月”景點被破壞得面目全非。一面水鏡似的金鏡湖(禊湖道院的湖泊名),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每天如流的汽車在城隍頭上壓過,慘不忍睹,好風水蕩然無存。

  遙想當年,愛國詩人柳亞子為憤於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曾與南社社友在禊湖組織酒社。每逢中秋,他們觀賞波光粼粼的明月倒影,賦詩飲酒,成為一段佳話。九泉之下他如開眼,知道現在道院慘烈的境況,是何等的痛心啊!

  不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今年龍年吉祥,傳來了古鎮保護開發啟動的喜訊。王道長說前幾天來了二位越洋過來的倫敦同學,他們本考慮去周莊游覽,道長建議說,如想看一看原生態的小鎮就請他們來。

  二位倫敦朋友一踏上黎裡古鎮,連呼:“Water li ly 。”這句水鄉黎裡的英文名,恰是睡蓮的意思。他們說黎裡古鎮就似他們的家鄉,如家家戶戶再種些鮮花的話,就和他們那邊沒什麼區別。

  此刻,中西方文化交織的碰撞,實是彌足珍貴。美好的情感,讓人聯想起晚年以畫睡蓮著稱的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他家的池塘就是種了好多睡蓮。

  黎裡古鎮,一朵徐徐收放的睡蓮,高潔而又挺拔,依水而居。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文化歷史,有待人去修剪。“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延年益壽,不要返老還童”,重煥其好風水,而變得春色滿園。這是王道長的心願,也是我們老百姓的心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色已晚,王道長送我步出屋外。此時,大院的香爐小銅鈴隨風起舞,發出了“叮叮铛铛”清脆的悅耳聲,很是美妙。我忍不住駐足聆聽,道院的物件是有靈性的,它正回應著我們的呼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