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江南古鎮走到“十字路口” 古鎮發展不要追求大手筆

江南古鎮走到“十字路口” 古鎮發展不要追求大手筆

日期:2016/12/14 9:37:09      編輯:古建築紀錄

 

    “保護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木渎要力爭成為中國古鎮保護典型的一個突破。”昨天下午,由吳中區木渎鎮人民政府主辦的“城市人居變革之路”蘇州·新城西板塊發展高峰論壇正式舉行,素有“古城衛士”之稱的阮儀三先生一直主張應該對木渎古鎮的保護予以重視,在本次論壇上,阮儀三教授就古鎮改造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對於木渎政府的古鎮改造計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對於古鎮的保護也是一種合理的發展
  “發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開發建設、城鎮用地攤大餅式的擴張,對於古鎮而言,保護是一種更合理的發展模式。”阮儀三教授在昨天的高峰論壇上表示。
  阮教授介紹,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對於文化古鎮保護體系的建立經歷了從“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到“歷史街區”的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早期中國人概念中的“保護”僅是用技術對文物進行點狀維修和改造,後來的“保護”發展為對於歷史風貌的還原,這期間中國各地紛紛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而在眾多歷史文化名城裡,蘇州是保護得比較好的一個典范。近十幾年來,國人對“保護”的概念有了更加成熟的理解:保護也是一種發展,保護與發展絕對不是矛盾的概念!這個觀念已經開始被各地逐漸接受。
  “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在滿足現代化需求發展的同時,要保留不同時期發展的不同痕跡,體現出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而不是僵化地追求形式美的統一。”阮儀三教授告訴記者,蘇州博物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雖然這是一座現代建築,但是處處可以看出濃郁的中國特色和蘇州元素,雖然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緊挨著拙政園、忠王府等建築,但整體風格非常協調,完全不會讓人感到突兀。
  “姑蘇十二娘”體現出
  木渎的獨特性
  “現在江南幾個著名的江南古鎮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在打水鄉品牌之外推出了自己獨有的特色。”阮儀三教授介紹,周莊的發展思路是“三個一”:一個規劃、一段法規、一套班子,將古鎮與新區分開;烏鎮的思路是“集體保護、整體開發”,量身打造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水鄉產品,成功抑制了過度商業化的情況,同時格外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朱家角提出的口號是“讓古鎮在保護中發展,讓千年古鎮享受現代生活”。作為中國江南古鎮重要代表的木渎,則打出了“姑蘇十二娘”的品牌,依據自身歷史文化挖掘出了最具有木渎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
  但是,在一系列江南古鎮得到發展的同時,主題公園化、貴族化、影視布景化、移植化等一系列不良反應也隨之產生,阮儀三教授說,有的古鎮從正面看景點非常漂亮,但是走進古鎮居民的生活,卻發現他們的生活環境並沒有得到提升,兩者產生極其強烈的對比:“豪華會所的背後,真正百姓的生活如何解決?”阮教授向人們呼吁:江南古鎮十幾年來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正在面臨新的轉型,要加大對公共與公益事業的投入,不能“見古不見今、見物不見人”。
  解決了土地問題木渎就能引領古鎮未來
  阮儀三教授評價說,在中國古鎮保護發展的歷程中,蘇州一直做得比較好,如今面對轉型升級十字路口,蘇州應該加大發展力度,走在隊伍的最前端。“既要符合大的政策方針發展要求,同時緊緊抓住自己的特色,”這是蘇州古鎮發展應該遵循的“規則”。
  阮儀三教授告訴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剛剛開始對古鎮進行保護時,木渎做得並不是非常好,但是近十幾年來,木渎已經逐漸走在了全國古鎮保護工作的前列,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發展瓶頸,即土地稀少問題。阮教授介紹,深厚的歷史沉澱和大量優質的園林、山陵,這些是木渎發展有利的因素。對於木渎古鎮未來的發展,阮教授的建議是“建設精品地段”:不要追求大規模的長期工程,而要小規模、滾動式實施發展,不要總是追求大手筆,而要注重好手筆。2月15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