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保護文化遺產:讓明天少一點遺憾

保護文化遺產:讓明天少一點遺憾

日期:2016/12/13 21:12: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6月9日,我國迎來了第7個文化遺產日。

    2012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河南省鄭州市成功舉行。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為:“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作為本次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鄭州市別具匠心地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活動。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在開幕式上說,希望“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從主場城市傳播開去,讓文化遺產日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節日。

    公眾參與文化遺產日活動熱情高漲

    據記者了解,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期間,鄭州舉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創世王都”及“發現鄭州”圖片展、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第四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授牌、中國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工程開工奠基、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開幕、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揭牌、少林寺塔林保護工程啟動等一系列活動。

    其中,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建築群監測中心的成立特別引人注目。監測中心的工作將圍繞建築群永久保護的遺產本體(含附屬文物)、古樹名木、影響因素、保護管理、安全保障、監測工作實施保障等6個方面展開。專家表示,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的建立,體現了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和決心,具有示范意義。

    據了解,在中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前後,全國各地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激發廣大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和參與熱情。

    遺產日當天,文化遺產大家庭再添丁。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在沉寂20多年後,歷經3年時間的第三次考古發掘成果正式對外公布;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為第八批31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標志安裝,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有八批共255項;太原市還舉辦了以“活態傳承,重在落實”為主題的多項活動;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組織的“非遺進百所社區、進百所學校”共建活動中,對首批設立的200家共建點進行了授牌……據文化部的統計,今年全國各地省級文化部門舉辦的“文化遺產日”活動達110余項。

    非遺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留住歷史記憶,傳承中華文化,讓明天少一點遺憾。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據悉,十七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單個的項目性保護逐步走向系統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形成。完成了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公布了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施了國家級名錄項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命名了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活態傳承;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瀕危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推動了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方法,建設了1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理清了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思路,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多措並舉成效顯著;“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營造了全民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則制定,成功申報36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傳播制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文遺保護在文化建設中不可替代

    專家表示,文化繁榮離不開文化遺產的豐富滋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文化繁榮的強勁支持。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針對當前社會轉型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面臨沖擊、“重開發、輕保護”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不夠細致深入、傳承人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基層保護工作隊伍亟待提高等問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介紹,下一步要不斷深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客觀規律,扎實推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是要進一步深入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法規,提高保護工作針對性和時效性。二是要制定出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分類保護規范與標准。三是要加大瀕危項目保護力度,啟動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四是要進一步健全傳承機制,加大對代表性傳承人、學藝者的培養和扶持力度。五是要繼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六是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深入開展,爭取出台相關稅收、融資、土地使用的優惠政策。七是繼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八是要加大對基層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

    有評論表示,這種凝聚了從政府到民間、從專家到公眾的巨大力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模式”,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全面發展重要成就的一個部分。這種力量激發了全社會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種的巨大力量,有助於我們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也大大有助於我們積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