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美古中國——山西秘境
日期:2016/12/14 10:49:1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前兩日,有個據說“不是在山西,就是在來山西的路上”的朋友,寫了本書,剛剛在北京舉行了簽售分享會。
書名叫《發現最美古中國——山西秘境》。這樣紫的一本書。
作者,叫劉勇,北京人,歷史學碩士,酷愛山西文化,這些年幾乎跑遍了山西大大小小的縣域村鎮。
劉勇說:去過世界上許多地方,無一處像山西這樣,讓他魂牽夢繞,流連忘返。
那麼,親愛的老鄉們,你們能想象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你們能想象到,一個對山西魂牽夢繞的人,寫的一本關於山西的書,會是什麼樣的嗎?
我們聽聽他的朋友,和他自己怎麼說的。
劉勇在新書簽售會上,給大伙兒簽名兒。
作者:《歷史講壇》主播老白
不管穿越劇如何的惹人追隨,
現實生活中,您都無法真的穿越回去。
什麼,有錢任性的非要穿越回去?
凡事都不能絕對,我有一個辦法讓您能夠體驗到穿越回古代的感覺。
那,就是去山西!
可能您以為這一定需要一台時光機器什麼的吧?
不用!
一本書就夠了——《發現最美古中國——山西秘境》。
她,就是穿越手冊。
一本穿越手冊應該具備哪些功能呢?
首先是去哪兒?
這本書把山西四大地區高度凝練的逐一掃描;
通過手冊,您可以快速的定位到需要去的目的地點。
其次是看什麼?
這本書把每一處的看點精華幾乎全部點到;
我去年也算去了15次山西,自以為晉北晉中晉南,除了晉東南,也算跑了不少地方,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
我只是看到了山西的九牛一毛。
很多地方,竟然是我去過,卻也錯過了很重要的內容……
(這就是我恨這本書為什麼去年沒出版的原因)
真正的高潮來自第三步,
想什麼?
咱們說的所謂穿越其實是思考,用想象體會過去,
讓自己的大腦受到來自祖先的古老文明的洗禮。
當您伫立在雲岡石窟中心塔柱窟龛內,
想象一下1500年前,在佛台上點燃千盞油燈,將大殿映照得金碧輝煌,
佛家弟子們排成行,虔誠的繞塔祈禱……
那場面是何等震撼。
當您盤坐在五台山大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彩塑面前,
想象一下1200年前,女施主寧公遇年紀輕輕,代干爹大太監王守澄捐款復建廟宇的復雜心情,她是不是在替三度廢立皇帝,將唐末的官場社會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最終不得好死的這位干爹,祈禱並消除業障呢……
當您漫步在洪洞大槐樹左右時,
想象一下600年前,您的祖先可能正在這裡,忙活著登記分配,跟隨著同鄉一起走上了前往您現在的祖籍所在地的遙遠路途,
他們當時的心情是面對新世界的畏懼?
是將要得到新土地可以開墾的興奮?
還是對家鄉的戀戀不捨,對祖居家人的就此分別而難過呢?
行萬裡路時讀萬卷書,才是人生絕配,
以上的思考,也將在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的浮想在腦海之中。
這本書的亮點就在於此,
她讓您在山西的文明氣場中徹底實現思維的穿越。
作者為何有如此功力,可以帶我們實現穿越呢?
是因為,他是科班歷史出身,學史七載嗎?
是因為,他是職業旅行編輯,從業十年嗎?
是,因為站在古跡面前,不懂得她的過去,您看到的是蒼茫,
而懂得她的歷史,您看到的是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
作者對歷史尤其是魏晉北朝這段歷史的精通,是他眼界的基本保障
但,這都還不夠,
帶您穿越的原力,
源於他是一個單純的人,有著對山西執著的愛。
山西——就是他愛人。
為了這位“愛人”他毅然辭職投奔而去,
為了這位“愛人”他獨行多年至今未婚。
我想這都不能用愛的原因解釋了,
他應該就是從古代穿越過來的吧,
他是懷揣著中華文明傳承的使命過來的!
一本書只有幾十萬字,講不夠山西的歷史之美,
一本書226張彩色照片,看不夠山西的文化之魅,
喜聞作者今年會帶著讀者一同前往山西探秘,
我似乎看到從天上降下一台時光機,
作者拿著啟動引擎的鑰匙,向我走了過來。
在歷史講壇的老白的眼中,在劉勇的眼中,山西,有的是講不夠的美。但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山西卻是個“土得掉渣”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他們的審美如此與眾不同?呆呆似乎若有所知。
但咱還是問問劉勇自己吧!
為什麼是山西?
很多朋友知道我這些年“泡”在山西,經常這樣問我。
確實,在當下如火如荼的自助游熱潮中,有上千個理由可以把山西排除在外。不過,學業的背景和多年的職業經歷,讓我逐漸看清,山西正是尋訪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窪地”。
這些年我在山西旅行的時候,當地的環境污染、權錢交易、礦難事件接二連三,貪腐窩案全國矚目、文物保護不力,山西俨然正被“妖魔化”。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其實,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這大多是幾十年來的問題,和山西擁有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相比,不過是深海上的一層浮萍而已。
在表面亂象之下,山西的人文環境竟還保持著難得的原生態,讓人驚歎的文化遺產遍地都是:
讓人震撼的平遙古城、五台山、雲岡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已知舊石器遺址總數的50%以上,
已公布的7批400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10%以上,全國第一,
不可移動文物35000處以上,全國第一,
其中有全國公認僅存的唐代木構建築,是現存木建築中最早的,
其中元代和元代以前的木建築400處以上、占全國總數80%以上,全國第一,
寺院壁畫和出土墓葬壁畫25000平米以上,全國第一……
此外還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各地。
對這些數字不必爛熟於胸,看到那些瑰麗的景象,產生一份民族歸屬感,為血脈中無法抹去的本源而自豪,就已足夠。每當來到佛光寺東大殿這類早期建築的腳下,我就會感到一種讓人激動不已的氣場。
說山西的特色,很多人說是土。我想,應該再加上個修飾詞——“土得掉渣兒”。那裡有原生態的環境,在太行山和黃河之間的這片黃土地上,古建、民居、手工作坊、地方戲、方言、面食……毫無雕琢的存在著。“土”是客觀的,是民族的,也是傳統文化的形象反映。這裡說的“土”沒有貶義,相反我覺得親切,真實。
山西地域面積不大,傳統文明遺跡遍及各地,在最密集的晉東南和晉南的縣、鄉、村裡,隨時都會邂逅“國寶”。比如在稷山縣馬村,青龍寺元代壁畫和宋金戲曲主題磚雕墓這兩處就相距不到200米。
五台山、雲岡石窟和平遙古城是山西境內的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在它們身邊也有常被忽略的美景:五台山外唐佛光寺、南禅寺為代表的台外古寺群;大同城裡的上下華嚴寺、善化寺、外長城沿線的密集古堡群;平遙城外雙林寺2000多尊彩塑、鎮國寺萬佛殿建築和造像……
觀賞這些少人關注的“國寶”,我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游人幾乎為零!很多地方都是“個人專場”,除我以外,再無訪客。那一天中午在朔州崇福寺,去吃飯的管理員把我忘了,於是我幸福的被反鎖在古寺裡。
當下流行穿越劇,如果真要找穿越的感受,最簡單的就是去山西。在這裡,可以與佛光寺1200年前的唐代菩薩對視,看600年前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上的元朝百態,沿著500年前的明代殘長城前行;走進龍門寺,分屬六個時代的殿宇並存至今;登上太行至尊王莽嶺,穿過人工開鑿的掛壁公路,時光機帶我走向峽谷深處的石頭村。
山西沒有光鮮的外表,有時還顯得過於樸素,如古建洗盡鉛華的原木構件,質樸是讓人最踏實的一種美。
從黃河之濱蒲津鐵牛到外長城腳下得勝古堡,從太行娘子關城到碛口石窯,穿越在山西的我,快樂、驚喜、感悟、幸福。這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精神上的穿越。有形和無形的遺產在這裡交織,構成無盡的中華文化寶藏。我看到了寶山一角,發覺還有更多迷人的秘境。
在山西的旅行必須和淳樸的當地人民打成一片。背包的路上,我總能遇到各類好心人幫助,人品爆發:在前往介休途中,長途車售票員主動幫我找車、偏關大卡車司機主動讓我搭車去縣城、長治出租司機退車費,不勝枚舉。他們幫我認識了山西,也認識了自己。
有人說我是中了山西的“毒”,我說自己是“山西控”。其實這都是歷史的機緣巧合:百年來,中華文明飽經劫難,人文景觀幾乎殆盡。而山西被歷史的偶然性選中,成為最後的伊甸園。於是,我不由自主的被這片黃土地深深吸引,在這尋找傳統文明的精神和物質碎片,喚醒都市浮華背後塵封的文化記憶。
在山西的人文旅行,讓我感到無窮的正能量,屬於山西,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如果有更多人通過我的文字和圖片,產生一份情愫,前往山西,了解祖先遺產,激活血脈深處的民族因子,產生對傳統文明的熱愛,那就是我最大的願望。這份情感可能就是我們的文明源遠流長的密碼。
其實,有些事情也不用多說,去踏踏實實地做就夠了,蒼天大地都看在眼裡。在山西旅行,並不輕松。對一個地方反反復復念念不忘,成百上千次地不斷造訪,然後,萃取精華,成此一書,真是用“繩命”在旅行啊!
劉勇說:“這是本小眾的書,市場表現估計不會有什麼驚喜。希望更多人一起走在傳承文明的路上,人走得多了,就會成為一條大路!有更多朋友的支持,我會更堅定的走下去,繼續努力!”
好吧,作為山西人,呆呆覺得應該支持一下。
該書已在本月全面上市全國實體店和網店,在京東促銷也正式開始了。在京東下單,就可以買一送一,贈送的是劉勇在2014年寫的《平遙祁縣太谷旅行指南》。
給大家附一個京東上的優惠鏈接:http://item.jd.com/11876447.html
(來源:微信號老家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