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築保護聯盟副主席周蘇寧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古鎮古村落保護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夢的目標之一。但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一些是由於我們過去發展思路的局限,比如片面追求GDP,保護理念的把握不夠科學,或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等等造成了古鎮古村落的大量消亡。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使我們的古鎮古村落保護得更好、文化傳承得更好、利用得更好,這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的。
我想通過對五個關系的剖析來闡述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第一個關系:用辯證的觀點正確認識新型城鎮化與古鎮古村落保護的關系,客觀面對現實。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巨大。也出現了各種挑戰和問題:過度開發、粗放建設,傳統文化遭受破壞。到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1%。故鄉已今非昔比。古鎮古村落已大量消失,歷史記憶已成殘片,鄉愁難尋。據田野調查, 2004年,在長江、黃河流域,頗具歷史、民族、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總數為9707個,2010年銳減至5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 這是客觀現實,但現在有一種態度是只一味批評,但批評過後該怎樣發展、怎樣保護卻沒有給出答案。我認為這樣的態度是片面的。正確的態度是用辯證思維,認清三種現象,客觀面對現實。
三種現象:一是建設性破壞,GDP。二是探索性破壞,好心辦壞事。三是人為性破壞,違背規律,決策失誤。 客觀面對:認識問題很重要。總結過去,是為了面對現實,展望和開拓未來。既要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又不糾纏問題,爭論不休; 厘清思路,亡羊補牢,走出一條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並舉的現代化之路。
二、正確把握國際理念、國家規范、地方經驗的關系,分享成功實踐。
為什麼要提出這個關系呢?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過去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二樓比較完整和正確的做法,也形成了一大批國際規則。比如《世界遺產保護公約》、《馬丘比丘憲章》等等,這些規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目前我們在利用國際理念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國家規范問題,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規范和做法。比如《文物保護法》、古鎮古村落的保護規定。
但是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非常大。古建築分南方建築、北房建築,國家規范只是一個原則性的規范,但它不能涵蓋所有地方的細微的特別的東西,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方要制定符合本身經驗的實施細則,這些需要地方來逐步完善。所以地方經驗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忽視了地方經驗。如果能夠利用國際先進的理念、按照國家的規范、總結好地方經驗,最後形成統一的國家標准,通過國家標准的制定,我們可以在國際上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准,提高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話語權。這是國際理念、國家規范和地方經驗的三者關系。
我們這次舉辦這個會議,地區集中在成都、蘇州、麗江,論文大都是地方經驗的探討,目的就是要通過地方經驗的提煉,來逐步形成中國能夠推廣到國際的經驗。這也是中國目前需要走出國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做得很不夠。中國本身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本應該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更大的成就。
目前,我也只是能夠提出觀點,並沒有更好的實際性的做法,但我們仍然希望能引起方方面面專家、學者、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共同努力。這也是我們的初衷。
第三個關系,是要正確處理技術層面與非技術層面的關系,選擇正確的保護路徑
保護古鎮古村落,既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非技術層面的問題。技術層面的問題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非技術層面的問題可能更為突出。當前既要解決“要不要保護、保護什麼”的問題,更要尋找如何保護的實現路徑問題。
實踐證明,非技術層面的問題比技術層面的問題有時更復雜、更重要,非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也難以落實。目前的古建古村落保護需要集中破解三大難題:第一,誰是保護主體?第二,錢從哪裡來?第三,人往哪裡去?
誰是保護主體?即產權問題。在國有、集體、個人不同產權所有制度下,文保單位、歷史建築的產權能否轉移?如何轉移?如何制定不同產權的保護利用政策規定? 錢從哪裡來?即資金問題。保護利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如何配置和利用市場資源、如何拓展融資渠道等等? 人往哪裡去?即惠民的問題。凡是需要保護和利用的地方幾乎都涉及到人口轉移問題,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和生產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我們保護古村落的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得到好處。
第四個關系,正確處理保護、更新、利用的關系,既要對歷史負責,也要為當代和後人著想。
在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實踐中,我們在不斷摸索,有過一些片面的理念,比如,重保護輕利用,或者是重更新輕保護,只有保護與利用緊密結合才是完整的。但仍須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需要把握三個關鍵詞:原則、前提、理念 原則是指:保護第一的原則。保護第一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世界觀,必須在思想上築起保護第一的屏障。前提是指:規劃為先的前提。規劃不能人為破壞,成為“擺設”,規劃必須成為法規和科學依據。理念是指,使用性保護的理念。以人為本,活態保護,為人所用,離開人的有效利用,保護將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保護、更新與利用,三者關系可歸納為:保護是龍頭,是根本,決定行動方向;更新是中軸,是機制,重在實踐,為保護與利用服務,起到平衡作用;利用是車輪,確立既定目標,是動力,三者缺一不可。
第五個關系,是要正確處理好群落特色與城鎮空間布局的關系,實現完整性和獨特性的和諧統一。
我國有12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數百個古鎮、數千個古村落,不能千篇一律,百鎮一面,千村一臉。如何實現完整性和獨特性,重點把握好微觀、中觀、宏觀三者關系。
在微觀上,注重個性和獨特性。我們要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制,避免“插花”混建、照搬抄襲,防止一味娛樂化等現象;還應該在挖掘地方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形成滿足現代市場需求的“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的自我造血模式;個性化村鎮,要把握四條准則:第一,循序漸進。第二,原汁原味。第三,多元發展。第四,造福於民。
在中觀上,需要確保整體性和完好性;其中有三點至關重要:一是要注重延續原有的風貌和空間形態,力避所謂的現代城鎮標准和規范;
二是要注重歷史風貌原真性的保護,不能在整治、新建過程中盲目單一的恢復成某一種所謂的風格;(比如明清一條街) 三是注重當地居民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原真性(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不一定都是落後的),傳統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形成是祖先千百年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在宏觀上,要注意群落間的合理布局。群落間布局,是一個統合微觀、中觀、宏觀把握的問題,如何在宏觀關照下,有效解決好中觀和微觀問題,對於決策者、設計者格外重要。留住鄉愁,要在一個區域一個地方之中,與其他群落之間、與新型城鎮之間保持差異,既有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生態環境,真山真水; 生活方式,原汁原味; 文化形態,民風民俗; 傳統產業,地方獨有。
最後,我想說,留住鄉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要特別強調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應該放慢節奏,多斟酌、多調研、多積累,與歷史文化作必要的對話,作相應的探索,多一點擔當,少一點遺憾。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