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安徽坑口村:中國古戲台之鄉

安徽坑口村:中國古戲台之鄉

日期:2016/12/14 17:21:2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文閃河繞坑口村流淌而過

文閃河繞坑口村流淌而過

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

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

一個戲台的離合悲歡

一個戲台的離合悲歡

古村落的安逸時光

古村落的安逸時光

    從江西省界邊的小村子嚴台,沿一條不知名的河行進,河岸邊油菜花和綠芭蕉的短暫變化間就到了安徽境內的第一個村莊,一道宛若玉帶清澈秀麗的文閃河,一幢幢粉牆黛瓦的古民居,形成一幅"水繞古村莊,銅鑼聚萬兩"的優美畫卷,這裡就是“中國古戲台之鄉”的祁門縣坑口村,這裡也被稱作皖南根藝。清晨,漫步在坑口村悠悠古道上,我仿佛成了一個婉約的江南女子。站在河邊,一排排古民居倒影在水中,野鴨河中戲耍水,白鹭天上飛過,,一幅田園般的畫面呈現在我面前。

    取名叫坑口的地方許多,黃山市就有兩個,南方多山區,也許是地形特征的緣故。從江西省界邊的小村子嚴台,沿一條不知名的河行進,河岸邊油菜花和綠芭蕉的短暫變化間就到了安徽境內的第一個村莊,一道宛若玉帶清澈秀麗的文閃河,一幢幢粉牆黛瓦的古民居,形成一幅"水繞古村莊,銅鑼聚萬兩"的優美畫卷,這裡就是“中國古戲台之鄉”的祁門縣坑口村,這裡也被稱作皖南根藝。清晨,漫步在坑口村悠悠古道上,我仿佛成了一個婉約的江南女子。站在河邊,一排排古民居倒影在水中,野鴨河中戲耍水,白鹭天上飛過,一幅田園般的畫面呈現在我面前。

    從遠處望去,群山環抱中的坑口村城樓騎鹿閣顯得威武而氣派。城樓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題的詞。宋欽宗靖康年間,金人南犯、北宋滅亡、南宋偏安,國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傳說宋欽宗有天做了一個夢,與一騎鹿仙翁下棋、聊天,並與仙翁一道騎鹿南巡,在經過閃裡鎮坑口時,被這裡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所陶醉,而當時岳飛正打仗安營在坑口村,於是便下聖旨叫岳飛建造一個城樓,並題詞為"騎鹿閣"。因為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古時的文武百官經過這裡都要下轎下馬。

    我漫步在河邊青石板上,站在河邊,一排排古民居倒影在水中,不時有野鴨穿水而過,兩邊有白鹭飛過,一幅古樸優美的畫面呈現在我面前。村中心是陳氏祠堂,宗祠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工藝精湛,氣勢宏偉。祠前"放生池"碑是一塊禁捕魚碑,曾有詩贊"七水源流到竹溪,深潭光映似玻璃。金梭玉尺臨淵羨,不許漁翁把釣跻。"記載了古人注重生態的保護,值得後人學習借鑒。"先祖是皇"記載著陳氏的源由。三副木制對聯也記載著祁西竹源派來龍去脈。上聯表明了陳氏先祖為王之事、忠孝之家風、禮儀傳家之道;中聯表明了穎川陳姓鼻祖為陳實(shi);下聯講述了祁西竹源派來自豫章及在竹源坑口定居時間。

    祠前廣場是古時的水碼頭。文閃河匯上游諸水直通江西省景德鎮,於祠前成一泓清潭。古祠徽雕所用材料多由水路運來,據記載這碼頭曾"日捎百船,夜宿百客",興盛幾代。祠堂的後面就是著名的會源堂古戲台,"會源堂"是竹源陳氏分祠,始建於明萬歷十五年,相傳由典叔所承建,典叔是村中有名的工匠,當時坑口村民為考驗他,限其三日完工,號稱三天工程。如此浩大的工程豈能三天建成?明擺著是強人所難。典叔無奈,心生一計,找來木工天福、石工天壽、磚工天生,四人叮叮咚咚地干了起來。三日眨眼便過,族人責問,典叔便說:"有天福、天壽、天生這三個"天",豈不是三天工程?"族人無言,便由他慢慢地建造。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由此足見坑口人超凡的智慧和驚人的毅力。會源堂戲台後壁即祠堂南牆不設大門,是該祠一大特點,此種設計徽派建築中並不多見。據說這種設計為了方便百姓看戲,人從祠堂側門出入,不影響演出。另一迷信說法是開門見河不宜。

    坑口古村的居民偏愛黃梅戲,如今,戲台牆壁上各戲班的信手題壁仍依稀可辯。想象一下,在百年前,劇團藝人踏上戲台,呖呖莺轉,為村人上演一出出扣人心弦的離合悲歡,全村人圍坐在下面,喝著大碗茶,等著故事上演,為戲中人歡呼雀躍或暗暗垂淚。藍藍的天空,淡淡的雲霧,涼涼的空氣,宛若玉帶清澈秀麗的文閃河,薄霧缭繞、郁郁蔥蔥的生態林,還有曾經莺聲悠揚的古戲台,我早已深深陶醉。據說今年這裡又恢復了坑口劇團,唱起古戲、打起鑼鼓、拉起胡琴,使這個古村落又仿佛回到古時熱鬧的場景,但也只在村裡有活動或節慶時演出,下次我要趕在村裡有活動的時候,在古戲台下喝一杯大碗茶,聽一出黃梅戲。

    坑口村位於安徽省祁門縣閃裡鎮,距祁門縣城40公裡。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因地勢低窪,呈鍋狀而得名,坑口現分為坑口古村和銅鑼灣開發區。坑口村依山而建,房宅呈梯狀分布,高低錯落有致。村中多小巷,小巷皆青一色石板鋪築,小巷不寬,兩側的房屋粉牆黛瓦,多為徽派建築。村東西北三面岡阜環翠,文閃河呈S形繞村而過,下注江西楊春河。兩岸古木翠竹,郁郁蔥蔥,山光樹影,倒映水中,村內房屋林立,粉牆黛瓦,古樹參天,徜徉在古老的巷道,仿佛置身於古人美麗的畫卷。

推薦閱讀:

探尋諸葛文化 尋找智慧南陽

安徽古村落:畫在景中 人在畫中

盤點因地震而損壞的景區與古跡

湘西五大清淨古城古寨

一曲升平

一曲升平

粉牆黛瓦

粉牆黛瓦

河水清澈,岸邊居民洗菜汰衣

河水清澈,岸邊居民洗菜汰衣

祁門古戲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

祁門古戲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

    景點介紹

    坑口古亭

    村東水口古木參天,林木蔭翳之下有一古亭,為舊時往來行人的休憩之所。古亭為磚木結構,典雅古樸,這裡曾留下了著名影星盧奇、傅學誠、張燕的足跡,當年拍攝《大轉折》影片時這兒就是一個場景。穿越古亭有數株高大的槠樹,其一立於道旁粗約三人合抱,枝柯橫逸直探河的對岸。

    陳氏宗祠

    坑口"陳氏宗祠"建於宋,由陳氏十五世祖萬八公召集陳氏弟子共同建造,於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至今有432年。宗祠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工藝精湛,氣勢宏偉。陳氏祠堂不僅僅屬於坑口村民,還包括由此遷居它鄉的陳氏族人。宗祠前方正中是石板道,兩側是青一色的鵝卵石路面。祠前有圓形石礎四座,石礎置放方墩之上,上刻錄的"恩進士"等字樣依稀可辨,此礎專為南宋進士陳樾而造。

    祠前廣場是古時的水碼頭。文閃河匯上游諸水直通江西省景德鎮,於祠前成一泓清潭。古祠徽雕所用材料多由水路運來,據記載這碼頭曾"日捎百船,夜宿百客",興盛幾代。

    古戲台

    坑口村中的"會源堂古戲台"和附近的"敦典堂古戲台"為第六批國保單位。"會源堂古戲台"座落於縣西閃裡鎮坑口村。祠堂始建於明萬歷15年(1587),後由陳枝山兄弟重建,享堂為民國11年(1922)重建。會源堂由戲台、享堂、寢堂三部分組成,總面積600平方米。古戲台坐南朝北,面積97.44平方米,兩廂看台及天井206.56平方米。

    從坑口村西行約3000米,便到了潘村,這裡完整保存有敦典堂、嘉會堂兩座古戲台"敦典堂古戲台"。敦典堂古戲台坐南朝北,由門樓、戲台、廊庑和祠堂內享堂、寢樓組成,總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戲台、天井及廊庑面積170平方米。嘉會堂古戲台坐北朝南,共三進三開間。祠堂建於清同治年間,現存前進古戲台及後進寢堂部分。祠堂占地面積為505平方米,由門廳、戲台、邊廊樓上廂房、前天井、耳門、享堂、後天井、寢殿、樓上堂等組成。該祠屬於徽州傳統的祠堂與戲台相結合的范例之一。

    騎鹿閣

    坑口村口有一座"騎鹿閣",顯得威武而氣派,傳說"騎鹿閣"三字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題。宋欽宗靖康年間,金人南犯、北宋滅亡、南宋偏安,國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傳說宋欽宗有天做了一個夢,與仙翁一道騎鹿南巡,他們下棋、聊天,在經過祁門坑口時,被這裡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所陶醉,而當時岳飛正在坑口安營,於是便下聖旨叫岳飛建造一個"騎鹿閣"城樓,城樓建好後文武百官經過這裡都要下轎下馬。

    銅鑼灣景區

    銅鑼灣古代又稱"灣坦",由於該地四面環山,形成鑼形,後人因而易名為銅鑼畈。王璧墓就坐落在銅鑼灣的南面。墓坐北朝南,由墓道、拜台、墓冢三部分組成,規模頗為壯觀。寬敞的文閃河呈S狀由北向南繞其而過,環境十分優雅。古徽州琅琊王氏遷祁之始祖"王璧之墓"坐落在祁門縣閃裡鎮坑口村銅鑼灣一坡地上。

    周邊其他景點

    坑口位於古徽州的腹地,周邊山鄉水韻,非常悠美。沿途走走,隨處遇到完整的古村落,即使一些縣城,也保存著徽派古風。

    滄溪村

    滄溪村景德鎮市浮梁縣勒功鄉東北部,距坑口村約3公裡,始建於東漢末年,村民多為朱姓,宋代以來贛皖交界處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璀璨的人文景觀、古樸的民居建築。

    因此地蒼松林立,又有清澈秀麗的小溪繞村而過,故得名蒼溪,後演變成滄溪。整個村落臨水依山,環境優美,風光旖旎。村中所有房屋均依地形而建,順地勢而上,村落布局完全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念,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審美需求。這裡自古人傑地靈、名賢輩出,"三舉五貢四十八秀"曾在浮梁縣獨占鳌頭。清末民初時期,因茶號的發展而得以壯大,湧現出一大批富商,故而留下了許多裝飾華麗的精美建築。

    嚴台村

    嚴台村是景德鎮市浮梁縣東北部的一個自然村,距坑口村約7公裡,與安徽省祁門縣渚口鄉和閃裡鎮相鄰,富春橋和茶葉聞名於世。嚴台村古稱嚴溪,高山重疊,森林茂密,最宜茶葉種植,2008年12月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內保存的民居有140多座,大多為徽派建築。這些建築基本上都采用徽派建築常見的天井布局,即山牆、大門、左右廂房和前廳共同構成一個方形的空間。建築的細部裝飾有精美的磚雕、木雕和石雕等。

    流經村子的河叫嚴溪,嚴溪之上靜臥富春橋,富春橋始建於"明弘治十五年",即公元1502年。

    浮梁古縣衙

    景德鎮歷史上一直隸屬於浮梁縣管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歎"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充分體現了浮梁瓷茶文化源遠流長。游客可自主的組織’當一回縣官’節目,由景區工作人員指揮、提供劇本、服裝等。也可參與性的形式參加此節目。

推薦閱讀:

探尋諸葛文化 尋找智慧南陽

安徽古村落:畫在景中 人在畫中

盤點因地震而損壞的景區與古跡

湘西五大清淨古城古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