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新場古鎮:在開發中為文化與歷史預留空間

新場古鎮:在開發中為文化與歷史預留空間

日期:2016/12/13 20:0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新場古鎮碉樓全景。駱文慶 攝
 

新場全景圖。
 


新場古鎮建築
 

  四川省大邑縣新場鎮位於成都平原西部,始建於東漢,山丘壩兼有,東到縣城10公裡,距成都58公裡,成溫邛高速王泗出口距新場古鎮4.5公裡,西與邛崃市接壤,南連王泗鎮,北通出江鎮、花水灣和西嶺雪山。2008年10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8月通過了國家旅游局“AAAA”級風景旅游區驗收。該鎮在實施“文旅興縣”戰略中,堅持規劃為龍頭,加大古鎮保護與開發力度,大力實施場鎮改造,全鎮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成為支柱產業,探索形成了一條古鎮保護開發與一般場鎮改造有機結合的道路。

  以產業重塑為轉向 破解保護開發難題

  該鎮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突出山水田園主題和新型城鄉形態塑造,注重產業結構調整,注重服務功能配套,以古鎮為載體打造旅游目的地,引領一三產業聯動發展。

  該鎮突出山水形態和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古鎮建築與現代建築、古鎮文化與現代文明、傳統業態與現代服務業態之間的有機聯系,先後制訂了《大邑縣新場古鎮保護性規劃》、《大邑縣新場古鎮保護開發修建性詳細規劃》等19個古鎮保護規劃。聘請國內專業旅游策劃人士為古鎮進行旅游開發與營銷策劃。嚴格按照古鎮保護規劃進行分級控制和采取維護、修復和重建等相應保護措施。

  該鎮實施場鎮改造以來,先後完成了11條命名街道的維護和改造,場鎮道路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污水處理、供水、通訊、供電等市政基礎設施已全部齊備。完成了農業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古鎮游客集散中心(公交客運站)、綜合文化站等建設工程,實施了場鎮公廁、農貿市場改造工程,規劃配套了文化體育、勞動就業服務、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等設施,完成了標准化九年制學校、公立衛生院建設。場鎮功能日臻完善,集聚輻射能力不斷增強。

  2010年5月1日開街以來,新場鎮已成為龍門山旅游發展帶和大邑安仁旅游線的重要節點。群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就業狀況進一步好轉,幸福感普遍提升,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古鎮發展成果。2012年共接待游客84.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7585.8萬元。

  以三換思路為導向 破解資金瓶頸難題

  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是新場古鎮保護開發的關鍵。該鎮堅持“以政策換資金、以項目換資金、以資源換資金”的思路,通過市場手段創新融資方式,引進社會資金參與古鎮開發建設,探索出了“新場模式”的投融機制。

  一是以項目換資金。采取BOT模式,業主投入資金4500萬元,完成游客接待中心、溢源會所、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二是用政策換資金。通過項目合作引進資金和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共引進民間資金2500萬元完成了游客集散中心、廣場商務區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活災後重建政策,利用災後重建項目資金,建成了古鎮污水處理廠、自來水管網、道路改造、橋梁建設、綠化、路燈等基礎設施。爭取金融機構支持,以“三戶聯保”的方式,采取政府貼息,農戶以房屋產權作抵押或擔保,農戶貸款,按規劃自行改造房屋用於旅游服務配套。

  三是以資源換資金。用河灘地等土地進行掛牌拍賣或合作開發的方式招商引資,引進清源裡、清源半島、318驿站、錦府驿客棧、鄉村酒店等項目,總投資達15億元,已投資5億余元。通過與天然氣、通訊和光纖經營權的競爭性談判,引進大邑燃氣、大邑電信和興網傳媒公司共投資1500萬元建設相關管網。

  以利益聯結為指向 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該鎮堅持把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作為基本工作方法,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古鎮保護開發,促進共創共享發展成果。

  該鎮黨委、政府采用召開群眾大會、群眾代表大會、企業家座談會、散發資料宣傳單等方式,宣傳政府推動古鎮保護開發的目的、意義,宣傳以古鎮保護為突破口,大力實施旅游帶動發展所給群眾帶來的好處。古鎮開發建設的各個項目,從招商洽談、規劃編制、項目包裝、群眾安置房的設計與分配等程序,均充分尊重所涉及群眾的意願,群眾全程參與,認可後政府才實施,有效地保護了群眾的利益,激發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開發建設。發動群眾自籌資金800余萬元改造房屋和經營性鋪面,發動群眾積極配合自行拆遷,二堰河整治中70余戶群眾自願按規劃退距4米,無償拆除沿河建築1800平方米。51戶群眾自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籌資興建農貿市場,有效緩解了集鎮缺乏市場的問題,也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該鎮幫助群眾發展,爭取金融部門支持,以“三戶聯保”的方式,采取政府貼息,農戶以房屋產權作抵押或擔保的形式,共貸款100萬元,河壩街19戶群眾已按規劃自行改造房屋用於旅游服務配套。用活災後重建政策,參與聯建的農戶用舊房面積的70%換取新房屋,剩余面積交給投資商發展鄉村旅游項目,已有89 戶群眾與投資者聯建。

  該鎮注重發揮旅游合作社的作用。文昌社區在全市率先組建了文昌旅游合作社,變“要群眾干”為“群眾自己要干”,積極引導古鎮群眾參與古鎮的開發建設,發展特色水鄉古鎮旅游。由文昌旅游合作社以3畝集體建設用地與大邑縣興旅公司合股投資300萬元建2500平方米商務區,農戶既收取租金又參與二次分紅。

  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 優化古鎮風貌環境

  該鎮加強風貌整治。2009年以來,群眾自籌資金3000萬元,完成了場鎮危舊房改162戶,改造建築裝立面近5000平方米。按照規劃設計,投入1820萬元實施了安出路、古鎮建設控制區、集鎮新區等3期風貌改造,建築立面整治達約6萬㎡。投入20余萬元配套完成了主要街道店招店牌整治,更換、規范了店招店牌183個。精心設計並完成了古鎮入口廣場標志性建築碉樓、“清源坊”牌坊。結合道路改造,實施了以樹池、花池為主的街道綠化工程和景觀打造,現場鎮綠地面積6000平方米。通過改造整治,新場集鎮風貌特色彰顯,場鎮整體形象大幅提升。

  該鎮加強環境治理。大力開展國家級生態優美鄉鎮創建和省級生態村(社區)、生態家園的創建,把新場的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競爭優勢。切實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開展出江河等河道治理工作,改善河流水質量,體現水鄉風貌。深入開展城鄉環境“七亂”治理、“七進”和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重點突出安出路沿線、古鎮核心區、集鎮新區、集中居住區、村莊林盤、村道沿線、溝渠污染、鄉村交通秩序和集鎮綠化、市容市貌等專項治理,完善鄉村垃圾集中清運,力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