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美麗吳中 美在太湖

美麗吳中 美在太湖

日期:2016/12/13 22:43: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對於吳中區來說,保護太湖是一個歷史使命,是吳中最大的區情,這已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吳中區將堅持“山水蘇州·人文吳中”目標定位,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大力實施“走進太湖時代”發展戰略,把吳中區建成太湖品牌凸顯、高端產業集聚、創新創業宜居、文化旅游興盛、幸福美好和諧的蘇州山水南城,實現“美麗吳中,美在太湖”的目標。
  和誰對話?
  俞杏楠,1962年7月出生,漢族,江蘇省蘇州人,大學學歷,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吳縣縣委書記,吳縣黃橋鎮人民政府鎮長,吳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州市吳中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區長,吳中區委書記兼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現任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書記、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
  為什麼對話?
  蘇州吳中,地處太湖之濱。優美的太湖山水資源和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構築了吳中發展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堅持發展保護兩相宜、實現質量效益雙提升,是吳中區立足區情實際、著眼長遠發展的主題。邁入“十二五”,面對“打造城市發展新板塊、建設現代產業新高地、構築生態宜居新家園”的嶄新目標,吳中人如何學習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走出一條發展保護兩相宜、質量效益雙提升的現代化發展之路,繡出一幅既保護太湖山水,又發展經濟、惠及民生的生態發展新畫卷?
  對話人 俞杏楠 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書記、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
  采訪人 李莉 闫艷 高傑 范聖楠
  點擊一
  焦點關注 如何推動吳中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思路 繼續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吳中區贏得競爭力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獨立成篇進行闡述,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的新要求。這對生態資源豐厚的吳中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此,您有何感想和體會?下一步,吳中區將如何繼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俞杏楠: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新目標,為當前和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吳中區要讓經濟發展增強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新動力;讓城鄉區域構建統籌協調、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讓改革創新增創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新優勢;讓社會建設形成公平正義、安定和諧的新局面;讓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體系。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引領,以“美麗吳中、美在太湖”為核心主題,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要抓手,堅持“三大戰略導向”,強化四輪驅動、四大板塊,推動吳中明天更美麗、更美好。
  吳中區要抓住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在技術、人才和機制方面努力探索新舉措、實現新提升。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平台和產業化基地,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步伐;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有效發揮優秀人才的引領、示范效應,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探索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各項工作效能,全力打造城市發展新板塊、建設現代產業新高地、構築生態宜居新家園。吳中區將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建成吳中最大的優勢、特點和亮點。將以“美麗吳中、美在太湖”為核心主題,按照黨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發展保護兩相宜、質量效益雙提升”要求,結合吳中區生態資源禀賦,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認真對照正在研究的幾件大事,優先配置資源資金、人力物力,一件一件地抓推進、抓落實,做美做精做靓全區生態環境。
  吳中撤市設區10年來,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累計投入超過140億元,成為蘇州市區主要的“水缸子”、“菜籃子”和“米袋子”。今後,我們要繼續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吳中區贏得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和優勢來打造,不斷打響“美麗吳中、美在太湖”品牌,讓生態文明成為吳中區的綠色名片。
  下一階段,吳中區將切實做到“五個追求”:一是追求經濟社會更加協調、全面進步;二是追求城鄉統籌和產業支撐城市、城市帶動產業的全面引領。牢固樹立“1235”發展思路,即一塊風水寶地、兩大模塊組團(以開發區、城區、各中心鎮為一體的城市經濟和高端產業集聚區組團;以度假區為龍頭的環太湖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組團)、三大戰略重點(產城一體、旅游度假、生態文明)、5個努力方向(在蘇州大局中找到吳中定位、在太湖影響中找到吳中品牌、在創新轉型中找到吳中活力、在歷史文化中找到吳中魅力、在生態文明中找到吳中美麗);三是追求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四是追求生態文明在環境建設中的全面自覺;五是追求歷史文化在傳承和創新中的全面繁榮。
  點擊二
   焦點關注 如何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關鍵思路 過硬的環境資源優勢才能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記者:吳中區坐擁豐富的生態資源,被譽為“山水蘇州·人文吳中”,在“十二五”期間又提出了“走進太湖時代”這一發展戰略。那麼,在加快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吳中區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俞杏楠:吳中區位於蘇州南城環太湖地區,全區獨占太湖約3/5的碧波水域、180余公裡優美岸線,蘇州4/5丘陵山體。真山真水賦予了吳中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同時也讓我們挑起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對於吳中區來說,保護太湖是一個歷史使命,是吳中最大的區情,這已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走進太湖時代”的發展戰略,不僅能夠更好地彰顯人文山水優勢,更是一種發展思路的轉變和理念的創新。
  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吳中區將堅持“山水蘇州·人文吳中”目標定位,更好地發揮南城區位和人文山水這兩大特色優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大力實施“走進太湖時代”發展戰略,把吳中區建成太湖品牌凸顯、高端產業集聚、創新創業宜居、文化旅游興盛、幸福美好和諧的蘇州山水南城,實現“美麗吳中,美在太湖”的目標。
  太湖水污染防治做得如何,吳中區具有代表性。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太湖湖泊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湖體整體水質保持良好,部分水域達到Ⅱ類,並分別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域功能區、9個“河長制”斷面等指標上實現水質達標率3個100%。
  記者:吳中區面對保護與發展的雙重任務,打好太湖品牌,做優山水文化,用雙面繡的絕活“繡”出了一條既保護、利用、豐富歷史文化遺存,又具有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新路。那麼,在圍繞太湖做好生態文化方面,吳中區又有哪些成果?
  俞杏楠:在保護太湖的實踐中,吳中區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一方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做優做美太湖這篇文章;另一方面,在對環太湖區域進行生態補償的同時,授之以漁,實現農村股份合作社全覆蓋,成立14個集體經濟鎮級集團,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拓展農民就業途徑,加強農民就業培訓,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保護太湖不是發展的負擔,邁向“太湖時代”,傳統的發展方式肯定不行。發展生態旅游和現代農業,已成為環太湖鄉鎮的共識,吳中旅游已經成為蘇州旅游的最大板塊之一。吳中區進一步強化文旅融合,以旅游的大發展創造吳地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用文化的大繁榮提升吳中現代旅游的檔次內涵,努力構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大格局,進一步做靓“蘇州吳中,太湖最美”的地方品牌。
  目前,蘇州吳中太湖旅游區已建成國內景觀品質一流、服務體系完善的國家5A級景區,我們力爭通過3年努力,全面提升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的發展水平,努力把吳中建設成全國濱湖旅游的先進區、國家生態旅游的示范區和國際知名的濱湖休閒度假勝地。同時,全力辦好太湖文化論壇,借助太湖文化論壇這樣的有效平台,讓更多的人感受“山水蘇州·人文吳中”的獨特魅力,向全世界展示蘇州吳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諧文明的現代城市形象。預計到2015年,全區旅游業占GDP比重達到10%,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實現50%的歷史性突破。
  文化是取之不竭的發展資源。走進“太湖時代”,必須加快從旅游開發向更深層次的文化開發轉變。在環太湖旅游業帶動下,吳中區服務業發展大局不斷增加新面孔,文化、會展、養老等新產業蓬勃興起。依托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吳中區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文化產業被納入全區“5+2”產業振興計劃,規劃了“一圈、五帶、十大集聚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宏圖。吳中區現有各類文化企業1200多家,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
  點擊三
   焦點關注 如何實現吳中明天更美麗、更美好
   關鍵思路 堅持8條方法路徑,實現六大發展體系
  記者: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吳中區提出要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實現吳中明天更美麗、更美好。請具體談一談,吳中區2013年的工作舉措有哪些?
  俞杏楠:2013年,我們將圍繞“山水蘇州、人文吳中”和“走進太湖時代”目標定位,按照“城市高水平、經濟高質量、產業高層次、生態高要求、文化高品位、行政高效率”發展要求,努力實現具有吳中特色的六大發展體系。
  一是四大板塊各顯身手。開發區、度假區、城區、中心鎮要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特色發展、均衡發展的良好格局,以思路定出路,以業績論英雄,以創新出活力,以長遠謀發展。總的要求是打造“兩大模塊組團”:以開發區、城區、各中心鎮為一體的城市經濟和高端產業集聚區組團,發揮國家級開發區的品牌優勢溢出效應,以產業支撐城市,以城市帶動產業,聚焦裂變實現更大跨越;以度假區為龍頭的環太湖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組團,以國際化標准大手筆建設、一體化運作,細分旅游要素、打造旅游產品、形成旅游市場、雕琢旅游品質、擴大旅游影響,建設“蘇州太湖新時代、東方度假新天堂”。
  二是四輪驅動轉好轉快。外資、民資、國有、集體經濟要按照“做大規模、做高水平、做強實力、做優結構、做好效益、做精管理”的總體要求,既要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更要讓企業充分釋放創業沖動的激情,既要增長速度,又要內涵質量,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三是千企升級量質並舉。深入實施“千企升級創新轉型”計劃,動態更新完善“千企升級”項目庫,以區鎮兩級領導掛鉤企業為重點,強化激勵扶持,加大對上爭取,注重資源向骨干企業集中,打造更多細分行業領軍企業和地標企業。
  四是服務經濟快速崛起。圍繞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牢牢扭住旅游業這一龍頭,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齊頭並進,結合軌道交通2號線、4號線及延伸段建設,進一步優化“退二進三”、“退二優二”布局,大力發展商務商貿、金融創投、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現代物流等產業,力爭年末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8%。
  五是重大項目勇挑重擔。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引領帶動作用,堅持以大項目實現大投入、以大項目帶動大開發、以大項目推進大發展。特別要突出重點地塊拆遷、重點載體建設、重點項目推進、重點地塊上市、重點環境打造、重點活動舉辦等關鍵工作,進一步完善領導掛鉤、部門牽頭、分工合作、責任到人、進度旬報的工作機制,優先配置要素資源、政策資金、人力物力。
  六是城鄉統籌更加美麗。以發展保護兩相宜,質量效益雙提升為指導方針,以美麗吳中、美在太湖為核心主題,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要抓手,做美做靓城鄉面貌,做優做精生態環境,努力實現土地集約、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打造山水秀美、人文深厚、城鄉統籌、宜居宜業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樣板區,建設守護好吳中區這塊風水寶地。
  記者:六大發展體系已經繪就,那麼吳中區將通過什麼途徑將其逐一實現?
  俞杏楠:要形成六大發展體系,需要堅持8條方法路徑:一是經濟持續發展,要抓“速度+總量”。二是轉型持續創新,要抓“質量+效益”。三是改革持續深化,要抓“動力+活力”。四是生態持續改善,要抓“保護+利用”。五是文化持續興盛,要抓“優勢+特色”。六是民生持續提升,要抓“富民+惠民”。七是穩定持續鞏固,要抓“基層+基礎”。八是黨建持續加強,要抓“能力+形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