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三台西平:一個古鎮的保護樣本

三台西平:一個古鎮的保護樣本

日期:2016/12/13 22:40: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木柱、泥糊的籬笆牆,還有木質的門窗,色調都很陳舊。一米有余的小巷口,時不時有人緩步進出,拍照或者觀望。

    這是三台縣西平鎮老街。大西門略顯陳舊,小西門保存相對完好,小東門依然完好,“環碧”二字隱約可見。從西門到東門,行走在破碎而凌亂的光潔石板路上,走進現代建築包圍中的西平古鎮,有如時光穿越。

    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少見的石頭城牆,保存相對完好的建築格局,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中,西平古鎮在古鎮保護的思路中,給出了一個值得肯定的態度。

    ■ 記者 張登軍/文 賴傑/圖

    低矮的城牆樓子,明顯與周圍的現代建築不相稱,甚至讓不明就裡的人感覺落伍。但站在門樓下,靜靜地待上幾分鐘,你就會感受到一股久遠的歷史氣息。

    這是三台縣西平鎮老街西城門,石頭城牆,完好的垛口,谯樓與青瓦,破落的階梯,飛檐挑角的黯然色調,透露出歲月的痕跡。城門左行,走過一段40米的石城牆就是小西門,結構完好,或許因為安全原因被臨時封閉。再往前,城牆就被現代建築包圍了。

    返經西門進入古城,兩側都是老建築,木柱頭,泥糊的籬笆牆,木質的門窗,走在零碎的石板路上,一切都那麼靜谧。北街上現存的廣東會館中,聚滿了消閒的老人,喝茶、打牌,時不時還有人在戲樓邊吼上兩嗓子,換來一陣笑聲。

    沿著東街繼續走下去,偶有現代建築充斥其間,也有久無人住的破敗。偶爾有人家屋子裡傳出的音樂,還有光鮮的現代建築材料裝飾的內牆,外圍遠處時不時有汽車馬達聲傳來,才猛地將思緒從歷史的沉思中拉回。

    出東街左轉,就是小東門所在。依然是石頭城牆,城門破舊,門額上“環碧”二字尚在,完好的垛口、射孔、谯樓,門洞內拱券石上,嘉慶八年修建、嘉慶九年修補等題記,無聲地訴說著古城的久遠歷史。

    重返古街,站在十字口,四方的盡頭,是高聳的現代建築群落。忍不住閉目遐思,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古鎮滄桑零碎畫面,在腦子裡久久回旋,萦繞不去。

    西平古鎮的興起,最遠可追溯到清初時期。

    根據當地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明末清初時期,西平與整個四川一樣,“終日虎豹逐鹿”,百裡難見行人。清順治末年,有移民前來,到康熙元年(1662年),有鄉人在今西平鎮政府所在地修建蟠龍廟。此後,西平人口劇增,加之凱江水運繁榮,於康熙十年(1672年)興場,取名觀音場。

    民國《三台縣志》記載,清嘉慶五年(1800年),白蓮教進入潼川府(今三台)境內,縣令邵良奉令籌辦軍糧,“因相西路觀音場,負山帶河,交通便利,遂役土人憑險建築保障,用護軍糧”,將軍糧儲藏在這裡。嘉慶八年,清軍取得“潼河大捷”。鄉人因思“邵知縣保障捍衛抗敵之功”,將守護糧倉的糧台連綴修建成了城牆,這就是保存至今的西平古城。

    幾十年前的特殊年代,為取牆泥作肥料和場鎮建設需要,當地拆除了古城牆北門及大部分城牆,僅有西門、小西門、小東門和約300米的古城牆殘垣尚存,並有大量客家民居。同時,古鎮還保存了目前四川規模最大的吳氏客家宗祠,並有大量的族譜及戲樓、牌匾、畫像、古家具、客家米酒燒坊等。

    雖然遭到破壞,但西平古鎮基本上保存了清代修建時的風貌,而其結構幾乎與三台潼川老城的格局一致,加之古時這裡是去往成都的要道,現在也是三台重要的政治、經濟片區中心,由此還有“小三台”的稱謂。

    兩百多年過去了,西平古鎮成為迄今綿陽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結構最為完整的古鎮,這個結果,得益於幾十年前的一場頗具爭議的城鎮建設。

    西平文化站李永富站長回憶,早在1982年,當地拆除部分城牆修建房屋,古鎮遭到破壞。到1987年,因人口增加,古鎮已無法適應發展的需求,當時管轄9鄉1鎮的西平區公所決定開展新城鎮建設。時任區公所書記黎能金、區長蔣聰傑為保護古城,號召領導干部帶頭,到古城外集中修建住房,帶動城鎮建設。

    時年,李永富擔任村鎮建設國土管理所長,而修建審批需要西平區下轄的西平鎮領導簽字,一位鎮領導因對那次修建頗有微詞,簽下“名曰發展小城鎮,實則修建家屬樓”的字樣,而致審批沒有通過。但是,區公所的領導並沒有放棄,動員場鎮居民修建,這就是現在西平鎮的南街。

    幾十年過去了,回想當初,李永富坦陳,當年他自己的辦公室只有6平方米,還兼具宿捨功能,那次舉動確有解決干部住宿的想法,卻讓西平古城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也帶動了新場鎮的建設與發展。

    保護,讓西平古鎮的價值在最近幾年越發凸顯,引起了省內專家的關注和各級領導的重視。就在幾天前,幾位外地游客到西平參觀後評價說,“外地很多古鎮都是打造出來的,但西平古鎮卻是原汁原味的,這才是真正的古鎮”。

    2010年,三台西平上榜“四川最美古鎮”,讓西平一度聲名鵲起。有很多人認為,西平很可能借此走上旅游開發之路,但直到現在,西平古鎮卻一直保持靜默的狀態。

    每到周末,到西平古鎮參觀的人不少,但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歎:西平古鎮保存完整,規模大,但建築陳舊,開發跟不上,沒什麼看頭。

    如何開發?對此,西平古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們一直持謹慎態度。西平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塗朝虎稱,古鎮的開發建設是個專業活,心裡沒底不敢輕易亂動,最關鍵的還是資金,“沒有能力開發,不如就選擇保護好”,最鮮明的態度是保持原貌,不拆、不立新的現代建築。

    不過,隨著西平被列入全省百鎮建設試點行動重點鎮,西平鎮有了外圍開發的設想,計劃修葺廣東會館、小東門。今年,計劃修建凱江防洪堤,堤壩內結合古鎮消閒旅游,修建一個休閒河堤,給逛古鎮的游客一個新的休閒場所。同時,在經南門出去的凱江上,計劃修建廊橋。目前,基礎設施建設、給排水管理等市政建設已經列入日程。

    有信息顯示,對古城核心區的保護,三台縣旅游局已經啟動了規劃編制。不過,還是有人擔心,古鎮的很多房子已有幾百年歷史,年久失修,修繕不具操作性。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給西平古鎮披上“新造”的外衣。那麼,這種情況下的古鎮商業開發,意義何在?

    這份擔憂,或許正是西平古鎮現在與將來面臨的最大考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