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等成了一片廢墟,再想保護就沒機會了

等成了一片廢墟,再想保護就沒機會了

日期:2016/12/13 18:54:20      編輯:古建築紀錄
——保護古村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

因為政府重視,慈溪市龍山鎮方家河頭村重現生機
因為政府重視,慈溪市龍山鎮方家河頭村重現生機
  本報連續報道了古村保護中的種種困境和難題,不僅引起了市民的廣泛熱議,也引起了很多文保專家的關注。寧波十大古村之一的寧海清潭村遭遇到的尴尬,其實早已不是個案。
  前不久,記者走訪了不少古村後,發現在慈溪龍山鎮有一個叫方家河頭村的古村,之前也遭遇到了清潭村一樣的難題,但如今得益於政府旅游開發,再次煥發了生機,不僅保護好了古村,而且村民的生活也獲益良多。那麼,旅游開發是否就是唯一出路?如果不是,古村保護的出路,到底該如何走?記者 鄭振國 實習生 包曉敏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文保專家很痛心,古村一年不如一年
  說起寧海清潭村的現狀,寧波民間文保專家楊古城很痛心。“十幾年前,我去過清潭村,發現了這個古村。”楊古城說,為了清潭村申報,他做了很多事情,跑了不知道多少趟。也正是很多文保人士的關注和幫助,清潭村不僅成了寧波首批十大古村落之一,而且也進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原本以為,清潭村就此能獲得很好的保護,可現實卻恰恰相反。“評上了,但沒有及時地進行保護,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必然的。”楊古城說,老房子倒塌廢棄的情況,不單單清潭村有,早已成了古村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很多古村的現狀比清潭村還糟糕。
  “有的古村,如今甚至連一座像樣的老房子都找不出來了,有的古村雜亂無章,拆舊建新,翻修翻修,古不古,洋不洋的。”楊古城說,如今第二批寧波古村落也快公布了,但如果保護措施不跟上,其結果也難以樂觀。
  說到古村保護,楊古城說,如今,除了被旅游開發的古村外,政府的重視程度還是很不夠的,沒有想其他辦法,調動社會和村民的力量一起保護這些古村落,再不及時保護,這些古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徹底消失了,等成了一片廢墟,再想保護就沒機會了。
  政府投資千萬,慈溪方家河頭村煥生機
  那些被旅游開發的古村,現狀又是如何呢?前兩天,記者來到了位於慈溪龍山鎮的方家河頭村。早在2003年,這個村子就因“水秀、樹古、名勝遺跡眾多”被列為慈溪市市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起初,方家河頭村也遭遇到了清潭村的問題。有些老房子因無人居住,年久失修,相繼倒塌,成了斷壁殘垣。
  然而前不久,記者在方家河頭村看到的場景,卻早已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古色古香的古道,兩側是修葺一新的白牆黑瓦老房子,跟清潭村簡直是天壤之別。村民在自家門口,擺放著毛筍等土特產,向過往的游客叫賣。“生意還是蠻好的,一天賣個六七十塊沒有問題,到了周末生意就更好。”村民方大媽拿出從山裡挖來的毛筍,擺放在自家門口。
  方大媽說:“政府出錢,幫我們重新修了老房子,還進行了旅游開發,現在的日子比以前真的是好過多了。”在一年多前,慈溪市政府投入了上千萬元資金,對方家河頭村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古屋、古樹、古井、古道等一一被完整地保護了下來。
  在方家河頭村,記者看到有工人正在對一處老屋子進行修葺。“這個房子很久沒人住,如果不修的話,過不了多久就倒了。”正在施工的方師傅說,一年多來,他們已經修了很多這樣的房子。
  正在方家河頭村游玩的周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是老年協會組織過來旅游的,這個村子古色古香,環境太好了。
  方家河頭村,因政府的旅游開發,得到了很好保護。但不是每個古村都具備旅游開發的條件。像方家河頭村,緊鄰達蓬山風景區,種種條件,並非是其他古村所能比的。
  那麼,對於目前暫不具備旅游開發條件的古村,又該如何保護?難道繼續讓這些古村落自生自滅下去,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和辦法?
  專家:政府要真正起到主導作用
  陶海燕,寧波市民盟文化委員會委員,寧波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
  對於如何保護古村落,她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研,主持了寧波市民盟重點調研課題—《我市古村落保護現狀調研及對策建議》,並被寧波市民盟文化委員會作為今年寧波“兩會”的提案。除此之外,還有寧波市政協委員就古村保護這一問題,提交了相關提案。
  陶海燕告訴記者,旅游開發肯定不是古村的唯一出路,不可否認,有些古村因旅游開發得當,從而使古村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但也有村子因為旅游開發,使得古村原有的文化風貌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這種旅游開發的模式是難以為繼的。旅游規模的設置也不應干擾村落村民正常的生活方式,不能以簡單的旅游規劃代替新農村規劃,旅游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古村落保護規劃落實的前提下。
  “城市化進程中,近郊的村莊因城市擴張而大片消失,偏僻的鄉村因經濟和交通相對落後,空心化現象愈演愈烈,古宅也日漸破敗,古村日趨蕭條是當下嚴酷的現實。”陶海燕告訴記者,保護古村,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如何進行旅游開發,而是應該先考慮在原有的基礎上,如何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生產,從而讓他們繼續在那裡生活下去,使得古村落文化得以自然有序的延續和繼承。
  “如何保護古村,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目前為止,我也沒有發現很好的辦法和途徑。”陶海燕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古村保護中,政府應該全面提高古村落的文化生態保護意識,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機制,真正起到主導作用,保護古村落原生態的聚落形態,保持它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樣性。
  古村需要立即拯救
  我去過很多古村,寧波的外地的,保護好點的村子,就是所謂的旅游開發模式,但那也是保護了一個殼,也就是一條街或者幾個院子像點樣,深入其肌理,感覺就是被商業異化了,這也是一種頹敗。更多的村子是自生自滅,一些老人還守在村裡,斷壁殘垣,垃圾遍地,而且夾雜著一些不倫不類的所謂新農村洋房。我很清楚,我看見的,正是古村毀滅前的最後光景。
  很多古村都有一些大宅存在,也說明了這些村子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歷朝歷代的退休官員回來居住,他們帶來了資金、信息和文化,最重要的是秩序。如今,退休的大官們不可能還回到古村來住,他們住在干休所裡,富商們也不會回到這裡,他們住在城郊的別墅裡。近幾十年來,古村一直處在人流、資金、文化單向輸出的模式下,有點本事的年輕人都去了城裡,並遷走了戶籍。沒本事的年輕人也留不住,村裡周邊一般沒有什麼產業,困在村裡掙不到錢,只能外出打工。
  人脈、文脈、土地所有權、戶籍,都被漸漸隔斷且後繼無人,村民沒有錢,政府不投錢,古村豈能不頹敗。
  好在,作為文脈承載的古村還剩下一些老房子,我們必須拯救它們。專家都說“保護古村比保護故宮都難”,但我以為,保護古村不可能完全沒有辦法。眼前要做的,是立即向古村輸血,比如投入資金,先把老房子保護下來,保護了古村就保住了文化載體。我個人感覺,古村保護有時候之所以不力,還是因為當地不夠重視,比如短期內是一種淨投入,見不到效益,影響了政績。
  長期來看,光投錢也是不夠的,在土地產權、戶籍政策上,可以對古村給予特殊的政策,讓那些飛出古村的精英有途徑反哺古村,讓離開古村的昔日村裡娃還能夠與家鄉保持血脈聯系。畢竟,中國人只要有點錢,是願意守住祖業的。貢萬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