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建築遺產保護之城市樣板
日期:2016/12/13 19:59:34   編輯:古建築紀錄——“建築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津門論道
中國全面鋪開的城鎮化進程,對於建築遺產保護者而言是一場關乎命運的挑戰。如何破解城市建設與建築遺產的保護在時空上的矛盾,協調二者共融並存的關系,使之既能維系城市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又能讓建築遺產再次回歸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成為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共呼吸的部分?
不久前由天津大學、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及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在津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建築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天津”國際會議上,來自英、美、法、德、日等國和國內各省市、香港地區的歷史風貌建築保護領域、歷史建築保護管理部門有關學者和負責人以及來自有關企事業單位和當地高校和設計院等200多名代表尤其是30余位業內頂尖專家學者,圍繞建築遺產的保護再生暨綠色化改造技術這一主題進行溝通,並對建築遺產創新性保護理念、建築遺產修復與可持續利用技術、綠色化改造技術等國內外歷史建築保護工作以及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工作所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共同課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在致辭中總結了該校近年來在歷史建築保護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與會代表加強合作、增進友誼,推動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彰顯歷史風貌建築的綜合價值,為天津市歷史建築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在發言中指出,當前世界各國都面臨如何協調遺產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的問題,如何使建築遺產在當今的城市生活中繼續分擔其所能承擔的城市功能,如何使建築遺產的保護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天津乃至全國近代建築遺產保護工作極其重要的課題。
號稱萬國建築博物館的天津,在歷史變幻的風雲中積澱了豐富的建築遺產,也讓全國建築遺產保護業界對這裡充滿了期待。某種程度上,天津的動作和成果將影響很多具有類似情況的城市和地區。如何對這些歷史財富加以保護並傳承,做成業界有口皆碑的樣板,是擺在當地管理者面前的現實課題。
天津市國土房管局劉子利局長表示,天津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工作取得成績主要源於幾個方面:第一是夯實基礎,當地早在2005年就建立健全了以《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為核心的法規、管理、技術三大保護體系,使各項保護工作全面鋪開。第二是強化監管,依法審定歷史風貌建築修繕和裝飾裝修設計、施工方案,均做到事前審批、事中監管、事後檢驗;堅持開展全市歷史風貌建築日常巡查,並及時查處了各類歷史風貌建築違法案件。第三是查勘修繕,組織了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宮花園等歷史文化街區的綜合治理工作,實施了全市歷史風貌建築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查勘,修繕了各類歷史風貌建築310幢、66.53萬平方米,整體凸顯了城市風貌特色,提升了天津的文化品位。第四是合理利用,依法、有序開展騰遷整理工作,使全市115幢歷史風貌建築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其中有75幢實現了“商旅文”結合,有效控制了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中過度商業化趨勢。第五是突出亮點,重點建設了靜園、民園西裡、曹禺舊居、慶王府、山益裡等一批歷史風貌建築整理項目,使其成為“近代中國看天津”的旅游亮點和人文地標,發揮出巨大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價值。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表示,現存的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是一部物化了的城市發展史,是城市燦爛文化的稀世物證和重要載體,是市民與遙遠祖先聯系、溝通的物質渠道,這些深層價值是難以用經濟價值衡量的。當前,文化遺產既面臨“前所未有的重視”,亦面臨“前所未有的破壞”,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和空前的基本建設過程中,每一處文化遺產的興衰,無不和民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無不牽動著千家萬戶。在文化與社會的公共性日益加強的今天,文化遺產不應該只是少數專業工作者呵護的對象,不應“鎖在深閨人未識”,而應當融入文化和社會,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诠釋和豐富它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
單霁翔以故宮博物院為例,講述了這座將近600年歷史的古建築群如何進行保護和利用,讓古建築既保持健康的狀態,又能夠展示出歷史文化的風采,讓國內外觀眾獲得深刻的文化體驗。他希望天津以此次國際會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築遺產的保護,進一步完善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歷史建築保護機制和模式,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