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漳州古城保護乏力開發慢 建議學烏鎮以商養文

漳州古城保護乏力開發慢 建議學烏鎮以商養文

日期:2016/12/13 19:05: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千年古城區,是漳州歷史和文化的精華之地


  古城,無聲地講述了漳州上千年的風雨滄桑,有潛力成為另一個“三坊七巷”。但是,修繕保護乏力,缺少設施配套,也沒有文化內容承載起耐人尋味的閩南風情,都讓這個漳州歷史文化的精華之地,顯得有幾分冷清。

  古城的規劃做了不少,但開發進度慢。為此,有微博達人和漳州市政協委員建議,可將古城推向市場,解決資金瓶頸,並包裝原生態的老街歷史和生活,引入老手藝、老民俗,學習烏鎮、陽朔等地,以商養文,引導經營業態轉型。

  【現狀】

  無明確指示標志缺少展覽內容

  漳州古城的核心區是明清歷史街區,大致范圍東至新華南路,西至鐘法路、新華西路、縣前直街一線,北至南昌路,南至江濱路。這對漳州的市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可想讓初來乍到的外地游客輕松找到古城的位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在市區主干道上見不到顯眼的方向標志,即便走到古城外圍,也難覓指示牌。

  目前,古城景區內的現有景點多為文物古跡,比如文廟、三世宰貳及尚書牌坊、府衙舊址等。走進這些景點,問題也不少。比如文廟,這座始建於宋朝,與南京文廟等並稱全國“四大孔廟”的文化遺存,如今主體建築猶存,但可供參觀的除了恢弘的建築本身外,只剩下廟內的兩尊孔子雕塑。

  國內不少城市的古城景區,除了歷史遺存外,一般還有一些民俗類展館,供游客參觀、體驗。這方面,漳州也想到了。2012年,為了增加古城區的民俗活動項目,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從八卦樓搬到台灣路。不過,搬遷一年多來,燈謎藝術博物館的日均游客最多僅幾十人,有時甚至無人問津。對此,工作人員稱,景區內標志不明顯,不為人知。

  業態低端無序缺少吸引力

  從民國時期起,古城核心區的台灣路、香港路、延安南路等,就是漳州繁華地段,沿街騎樓下集聚不少商鋪。經營到現在,這些街區的業態顯得十分單一,大多數店鋪缺乏漳州特色。其中,台灣路沿街開著一大批衣鞋店;延安南路、香港路的店鋪則以自行車、籐制品、漁具、生活用品為主;修文路由於靠近小學,集聚不少文具店。

  一名在台灣路經營漳州特產的店家稱,一年多前,考慮到古城是市區一處重要景點,他將店面從廈門路搬到台灣路,“但一年下來,感覺生意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另外,游覽古城,基本見不到民宿、旅館等配套設施的影子。

  【獻計】

  微博達人“鏡頭裡說故事”:

  老街故事可包裝小吃也要引進來

  漳州一旅行社老板何先生說,漳州古城沒有作為寶貴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政府不夠重視。“規劃做了一大堆,但是有沒有落到實處?古城經常修一個大門、一條路就動辄好幾個月,裡面停車雜亂、衛生也不理想。”

  微博達人“鏡頭裡說故事”是攝影師,也是漳州廣播電台一檔旅游節目的主持人,他拍攝了大量古城照片。在他看來,政府部門對老街區的文化內涵理解不夠,沒有發現資源的獨特性以及文化特點。“相關部門一直強調老街的歷史,卻沒有具體的內容。其實,老街發生過的故事、住過的人、賣過的東西、走過的各種歷史階段,都是故事。”在他看來,這些故事也能成為古城區的賣點,關鍵看怎麼來包裝宣傳。

  除了歷史故事外,“鏡頭裡說故事”認為,古城區最珍貴的部分應該是人文,包括至今仍保持最原生態生活方式的老街居民,手工藝店、竹器店、傳統生活用品店甚至瓷器店等,都是為了周圍居民服務而存在的,這在其他地方是見不到的。這部分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也很有包裝的空間。

  旅游開發,自然少不了在“吃”上面做文章,“鏡頭裡說故事”認為,可以把名小吃匯集到古城區來,“在當下這個旅游環境下,個人游越來越受青睐,來到古城,如果能在行走的旅途中,邊觀賞景點,邊品嘗小吃,可以成為漳州旅游拓展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招牌”。

  微博達人“黃大胖子”:

  以商養文可行已有成功先例

  微博達人“黃大胖子”對漳州古城十分了解。在他看來,古城無人問津,缺乏合理的商業化。這種商業化的模式不應該是簡單的擺攤賣東西。漳州有很多名優特產,也有很多文化產業,應該把這些東西放進來,才能更好地以商養文。“試想一下,一個外地游客到了漳州古城區,可以方便地買到水仙花、片仔癀、八寶印泥、剪紙,吃到豆花鹵面和龜粿,聽到芗劇,看到木偶劇和傩舞,順便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是不是很贊?”

  為了讓游客體驗到這一切,可以把居民樓改成旅館客棧,游客住在老街區,在坊巷之間穿行拍照,晚上還可以去江濱路騎車、兜風、喝茶,整一個區域的旅游資源就盤活起來了。這樣的開發思路,像烏鎮、西塘、黃山老街、陽朔等都是這麼做的,是有成功先例的。

  漳州市政協常委郭伯齡:

  吸引游客進來引導業態轉型

  對於現在漳州古城不吸引人、游客少、業態單一的現狀,在古城生活了近20年的漳州市政協常委、民進漳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郭伯齡深有感觸。他說,目前,古城面臨的最大困境還是人流量上不去,如何引導游客走進古城、欣賞古城,並形成口碑,是今後有關部門要重點做的一項工作。

  他認為,如果客流量能有保障,那麼古城的業態自然而然會隨市場優勝劣汰。同時,古城的手工業者也朝游客的需求轉變。比如,竹編、籐編手工藝品,雖然不吸引人,但只要有了客流,他相信這些手工藝人也會自己探索如何轉型。比如,編斗笠的,可以不做原來那麼大,或者改變傳統的樣式,編成紀念品,或者讓游客體驗,這樣也並非完全沒有市場。

  漳州市政協委員陳南漳:

  把古城推向市場解決資金瓶頸

  漳州市政協委員陳南漳一直關注古城的保護開發。在他看來,目前古城的保護開發進度太慢。

  “年初都有相關的規劃、計劃,到年末看看,有沒有完成制訂的規劃計劃?”陳南漳說,建設進度太慢,政府部門總是說資金問題是瓶頸,那麼有了瓶頸,是不是要想辦法尋找突破口?缺乏資金,是不是要動腦筋,怎麼來設法解決這筆建設資金?單單靠政府財政肯定不足,是不是應該考慮其他的融資模式、股份發展模式?

  他認為,應該把古城作為旅游資源的開發投向市場,招商引資,解決資金問題,建設完成後,引入市場營銷策略,成為下一個“三坊七巷”只是時間問題。

  【部門】

  將按規劃推進

  引進文化項目

  漳州歷史街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稱,去年9月,《漳州古城保護與有機更新規劃設計》已獲漳州市政府批復。漳州古城規劃的總體格局為“一核、一環、兩翼、四片”,保護和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約63.3公頃。按照規劃,古城景區將突出保持“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核心特色,目標定位為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活、創業於一體的國際文化旅游綜合體。

  比如,規劃提出,北京路將以溫泉資源為主,形成娛樂休閒業態。重點開發溫泉度假酒店、溫泉民宿、溫泉特色餐飲等業態,打造溫泉度假商務區。

  上述人士稱,今年古城的開發建設大體上還是會依照規劃進行,一些細節可能會有所變動。像溫泉項目,由於項目開發涉及大量拆遷,今年內很可能無法開展。

  古城規劃雖然無法一步到位,但提升古城的形象和文化品位工作卻迫在眉睫。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經有剪紙、刺繡、徐竹初木偶、曉風書屋等民俗、文化項目入駐府埕地段,還有不少好的項目正在洽談中。(本網記者 周楊寧 朱加良 戴江海 文/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