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護什麼如何保護 政協委員暢所欲言熱烈討論
日期:2016/12/13 18:54:52   編輯:古建築紀錄昨天,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專題座談,圍繞深化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古城保護和利用三個主題展開熱烈討論。座談會上,委員們參政議政熱情高漲,依托會前大量調研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僅有個人建議,也有集體良策。甚至出現多位委員“搶話筒”的熱烈場面。而一條條建議,讓我們看到委員們參政議政的深度與熱度。
本報記者 李龍興 張登峰 杭雷 攝影 張健
關鍵詞: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要爭創“蘇州模式”
2008年蘇州就已經被列為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蘇州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蘇州在城鄉一體化的道路上還有很多路徑需要探索。
委員陳志遠表示,蘇州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道路上,要銳意改革,建立健全完善蘇州城鄉一體建設的體制與機制,爭創“蘇州模式”;要加快制度創新,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制度,如在就業、教育上面取消一些落後制度,建立相適應的新制度; 要加大對鄉村一級所需的人才培養和培訓; 還要優化農村區域的產業化布局,向現代化農業邁進,讓農業生產更科學和集約化。
與生態保護同步共進
委員宋青認為,現在環境質量的改進速度跟不上環境危機的爆發速度。在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必須要與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同步共進,要關注城鄉生態建設。城鄉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必須堅持遵循生態文明原則,堅持環保標准,避免生態損害和新的城市病。
如一個項目的建設,要對這個項目的環境作出評估,而且最好是“雙向環評”,這對於治理霧霾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是一劑良藥。
委員蔣元生建議,合理利用農村自然村,不要一刀切搞大拆遷集中小區或建高層住宅,應進行道路綠化、排污改造等,這樣可以減少土地浪費和社會資源的損失,盡可能減少動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不能搞“工業一體化”
目前,國內有的地方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大拆大建,讓原來農村很多傳統的和古老的東西消失了; 另外,有的鄉鎮大搞工業,變成了“工業一體化”,把環境都破壞掉了,很可惜。委員平小發認為,蘇州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尤其要注重當地風貌保護和生態保護。雖然鄉村的房子非常零散,但可以把它們整合起來;雖然是農村,但經過城鄉一體化建設,鄉鎮把城市的功能引入進來,讓鄉鎮具備城市功能,但環境不會受到破壞。與城市有融合之處,但又有區別。當城裡人到鄉下時,能感覺農村有了城市的感覺,服務功能提升了,但小橋流水人家還在,田園風光始終沒變。在享受著城市服務的同時,呼吸著鄉間田園的清新空氣。
關鍵詞: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
社區醫院要能配更多藥
委員王俊華說,目前市民看病難、住院難的問題依然突出,存在著大醫院看病擁擠、社區醫院配不到藥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市民大多願意到大醫院看病,大量流動人口湧入,加之社區醫院配不到藥。對此,王俊華建議:一要正確導向,老百姓需要什麼服務,我們就提供什麼服務; 二要科學規劃,從預防、治療、康復等細節入手,發展一批康復醫院;三要合理安排,擴展醫藥目錄,讓社區醫院也能配到更多的藥。
開拓教育用人新機制
委員柯勤認為,“單獨兩孩”政策實施後,將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特別是教育問題將更為突出。一方面就學孩子會大大增加,對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帶來壓力;另一方面教師也會緊缺。據調查現有女教師中三分之一符合“單獨兩孩”政策。柯勤建議:政府要完善教育編制計劃,逐年增加教師招錄計劃;開拓教育行業選人用人新機制,面向社會公開招錄教育人才。
要讓偷排企業被曝光
委員潘翠英說,會前自己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企業存在偷排現象,個別企業將污水排放到居民菜地上,有的將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這些現象的存在將會嚴重影響居民的身心健康。為了更好地遏制這些不良現象,潘翠英建議:政府要建立一個環保信息公開制度,首先要公布那些重點污染企業,讓這些偷排企業曝光示眾接受監督;建立一支由社會組織及志願者參與的環保監督隊伍,將監督措施落到實處,像懲治腐敗那樣治理環境污染。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委員田太促表示,社會管理創新,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質和提高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他認為,蘇州是最美的城市,但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現象,如闖紅燈、隨地吐痰等屢見不鮮。為此他建議:首先加強教育,通過教育提升市民素質,讓每個人懂得感恩;其次加強宣傳,通過媒體宣傳正能量,營造一個人人講文明的良好氛圍;加強自律,通過立法立規和公平公正執法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關鍵詞:古城保護和利用
留住蘇州傳統生活方式
古城保護,保護什麼、如何保護?委員馬亞中認為,古建築的保護自然是古城保護中的重要一面,但僅保護古建築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關注不是物化形態的文化。其中,傳統的蘇州生活方式就是最值得關注的方面之一,比如蘇州有很多傳統美食,離開了這些傳統美食,蘇州的文化就會有所欠缺,傳統的蘇州生活方式也就打了折扣。此外,蘇州的詩人很多,蘇州有很多書院,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力,應該把這些書院修復起來。蘇州同時還擁有很多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也需要重視和保護。在進行古城保護時,蘇州需要建立一套“造血機制”,類似於平江路的保護模式,就值得借鑒。在古城保護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運用經濟手段,借鑒其他城市的先進經驗,搞旅游綜合體。
打造蘇作工藝傳承基地
“蘇作工藝”不僅是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問題,還有一個弘揚“蘇作”品牌文化的重任。為了使非遺保護和傳承更具規模,工藝美術產業更加健康發展,“蘇作”品牌更有影響力,委員袁牧建議,對蘇州目前具有工藝文化傳統且具有一定工藝制作生產規模的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建立“蘇作工藝文化村落保護示范區”。
袁牧認為,要對蘇州地區具有工藝文化傳統和已經具有一定工藝生產規模的村落進行調查編目。就蘇州西太湖地區而言,就有以刺繡、琢玉、佛雕、核雕、石雕、磚雕和紅木家具為主的工藝制作村落十余處。在調查編目的基礎上分出主次,確定重點,結合當地規劃和發展需要,將其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保護、改造和發展。
讓年輕一代樂於從事古建修復
近年來,蘇州市古建築修復保護人才隊伍年齡日趨老化,面臨後繼乏人、斷檔失傳危機。
委員朱利榮建議,要整合社會力量,以政府委托的形式,共同成立搶救和保護古建築修復人才隊伍行動小組,對全市從事古建築設計、營造、修復等從業人員進行分類普查摸底,建立古建築修復人才動態信息庫,收集傳統技藝靜態和動態項目庫,整理資料檔案,總結傳統技藝和成功經驗,把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蘇州經驗”提煉成“標准”。做好古建築營造、修復技藝的傳承培訓,給予政策上、資金上的扶持和幫助。支持年輕一代從事古建築營造和修復行業,建立“青年古建技藝師獎勵基金”。希望精湛的古建修復技藝,能夠在年輕一代的能工巧匠手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