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到江蘇泰州溱潼,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縱橫交錯的古河,若不是親臨,還真的不敢想象這裡還隱藏著這麼一個古樸、原始的小鎮,白牆黛瓦的宅子邊碧波蕩漾,船人輕搖長橹,載著游客從弓橋下穿過,好一派江南水鄉的特色,這裡素以“蘇中周莊”著稱。
最能體現小鎮文化氛圍的就屬那片古宅了,宅子被外圍的現代化建築包圍著,實際極其普通,但是年代的久遠讓其觀起來古色古香,很有味道,古宅多為明清式建築,依然保持著明清時的青磚黛瓦的建築風格,木門上的紅漆大多已經剝落,看起來很舊,但顯得歷史久遠,其實古宅處處都有,只是發生的故事不同罷了,我走著,瞧著,想從房屋的結構,存放的器物及庭院中摳出些昔日的映象,便是我們說的考古吧。
相信這些房子原先都是獨門獨戶的,為便於游人參觀而將其貫通,串連起來,房體為青磚所砌,牆頭為小瓦累積,古樸典雅,盡管木制的門窗已舊,給人以年久失修的感覺,我問導游為何不將其修飾塗漆,不為好看,而是可以保護其木質不被腐朽,導游笑笑說可保持它原來的面目,若裝飾一新就沒有那份滄桑感了,游客也不會接受的,不錯,舊代表了它歷史的久遠,其實也是一種時間的價值。
很幸運,古宅沒有遭到戰爭和自然界的破壞,可物是人非,而植物尤存,我吃驚於唐代的槐樹,宋代的茶花,明代的黃楊和清代的木槿,它們均高達數米,並健壯地活著令人贊歎,唯有它們見證過昔日宅子的興衰和主人的音容笑貌,不禁對它們肅然起敬。
導游是位年輕的姑娘,高挑,有些氣質,她賣力地講解著,領著我們出入於每間房屋,可我並沒在意她說些什麼,只是不停的對著舊式的陳設拍照留念,當她講到賣身契約時,便有意向其靠攏,這在兒時憶苦思甜報告裡聽到的名詞,時隔多年,終於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了,民俗風情館裡展示諸多契約文書,其中有張清代的“賣身契”,一男子因欠債無力償還,遂將妻子抵押給債主,約定三年為限,若過期不贖,妻子便歸債主所有,鮮紅的手印尤存,讓人看著不免感覺心酸。
古宅內幾乎看不到土路,青磚鋪就的地面上偶爾也會冒出一、兩株樹來,最有喜氣的便是那一只只紅燈籠和花燈,為單調的灰色增加了一些激情。
溱潼人很會做生意,知道游人逛累了,肚子會餓,便在巷內做起了買賣,燒餅鋪,酒店等,幌子豎挑,酒壇依次排列,顯示著古鎮的豪情和商業氛圍。
此外,小鎮裡有寺廟,有私塾,有古井;水龍局則是當時的消防部門,滅火器械引自德國,導游還當場做了實驗,水管裡的水擠到地上,游人抬高鞋尖,而我的眼光卻落到院內那株數人高的黃洋樹上。
這是一個智慧的小鎮,不僅這裡曾出過舉人,狀元和院土,而且還有古鎮建築物上體現出的文化氛圍,當你看到照壁上巨大的“福”字,門樓上的“福祿壽”畫,其實都代表古人一種美好願望,這樣的磚雕木刻很多,顯示著小鎮民俗文化的古韻遺風。
歷史的沉澱,積成了一種悠久的文化,那一座座優雅的庭院,一間間質樸的房屋,我們仿佛置身一個民俗風情紀念館,我們循著古人的遺居,思索那段古樸的文化歷史,原來經過歲月的打磨,古鎮更顯得古樸可愛了!陸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