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在烏江裡的重慶萬足古鎮整體搬遷
日期:2016/12/14 9:38:06   編輯:古建築紀錄
萬足最早叫萬蹵
“萬足最早不叫萬足,而是叫萬蹵。”萬足村70多歲的村民蔺相樹說,他出生在萬足街上,一生中沒離開過古鎮。記者找到他的時候,他正坐在搬遷的新家門口,遠眺著烏江旁的一座高山,那山下就是烏江淹沒了的萬足古鎮,也就是老人生活了70多年的家園。老人口含一桿1米多長的煙桿,“吧嗒吧嗒”地抽著葉子煙,神情凝重。
“萬足在宋朝時叫萬蹵寨,寨址在萬足古鎮西北2公裡多路的寨坪。宋朝滅亡後,萬蹵寨隨之廢去。”蔺相樹說,明末清初,江西的客商來到萬足後,發現這裡緊靠烏江,並有水運暢通的地理優勢,於是便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商貿市場,“乾隆年間,萬蹵被改為了萬足。”
蔺相樹說,萬足古鎮坐落在距彭水縣城南15公裡處的烏江左岸,占地25畝。街長150多米,寬約2米,最寬段3.5米,街道呈梯形,共6梯,每梯都設有一道可以關閉的石門。街道全由青石板鋪就,街道兩旁是木質結構的民居。“民居一棟靠一棟,一間挨一間,把街道擠得像一條小巷。遇上下雨天,趕場的人不用撐傘就能在街上擺攤、買賣東西。”
多元化建築積聚地
“萬足古鎮的建築既有徽派的封火牆,也有土家的吊腳樓,亦有苗寨的撮箕口院落等,是一個多元化的建築積聚地。”彭水自治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鄧國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打開電腦的相冊介紹。鄧國瓊自得知萬足古鎮要被烏江淹沒的消息後,每逢節假日都要來古鎮,用相機記錄下古鎮的“最後時光”。幾年的時間裡,拍攝了大量的古鎮圖片,成為古鎮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
“古鎮最有特色的建築是萬壽宮和萬天宮,也是萬足人引以為豪的‘鎮寶’建築。”鄧國瓊用鼠標點著照片說,萬壽宮是江西人的會館,萬天宮是人們看戲、祭拜水神李冰父子的地方。萬天宮位於主街左側,坐南向北,呈四合院布局,占地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3平方米,木結構正殿為單檐硬山式屋頂、穿透式梁架。內設有戲樓、戲台,供有被巴人奉為水神的李冰父子塑像。萬天宮每年要在農歷五月十三召開“袍哥會”,參會的有好幾百袍哥,還要請外地戲班子來演幾出戲。每逢演戲時,方圓100裡的男女老少把萬天宮都擠爆了。戲一演就要連續好幾天,演戲期間,古鎮像過節一樣熱鬧,“據古鎮的老人回憶,鎮上演的最後一場折子戲是在1947年。”
記者從圖片上看到,兩建築均為木質結構,都是雕梁畫棟、窗棂嵌花,且造型別致,工藝精湛,但戲台、戲樓已破敗,李冰父子的塑像也已不存在了。刻著楹聯的石門還立在萬天宮的北面,楹聯的上聯是:堰作灘淘全血食;下聯曰:善興教立起巴人;橫聯為:崇德報功。石門由3塊條石砌就,石料為大理石,石門高約4米,寬1.5米。
“由於古鎮民居全是木質結構,容易著火,古鎮人就在相對獨立的民居之間建了封火牆,成為隔離燃火的消防牆。”鄧國瓊指著封火牆照片介紹,古鎮的封火牆全用燒制的火磚砌建,牆體封過屋檐,並有挑嘴、翹角,有著徽派建築的氣派,牆面畫有精美的壁畫。壁畫多為花草和鳥獸,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日進斗金“金萬足”
“萬足形成商貿市場後,吸引了上海、寧波、廈門、廣州、南京、武漢等地的客商前來經商,讓萬足日進斗金,因此被譽為‘金萬足’”。蔺相樹說。
1659年,江西人蕭芳政在萬足古鎮創建了“蕭源順”漆號,主營生漆,兼營桐油、青麻等土特產,並在彭水縣城、涪陵、沙市、武漢、南京等地設了“蕭源順”分號。一時間,古鎮上相繼開設了10多家漆號。到清乾隆年間,萬足古鎮已成為黔東北及川東南的生漆集散地。“萬足也被稱為‘漆鎮’”。 蔺相樹說。
生漆的興旺也帶來了其它手工業作坊的興起,染房、釀房、刺繡坊等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山外客商來萬足購買生漆、桐油、刺繡、獸皮等山貨的同時,也把風琴、自鳴鐘、汽燈、手搖留聲機等“洋貨”帶到了萬足,讓萬足出現了都市般的繁榮。
蔺相樹說,晚清時,蕭芳政的長子蕭鼎三秉承父業,將“蕭源順”漆號發展到了日本, “蕭源順”從此達到鼎盛時期。期間,日本漆商佐滕三郎和薛慎齋每年都要來到萬足,把“蕭源順”漆號的生漆全部買下,運至日本,使萬足生漆在日本享有盛譽。 “1918年,蕭鼎三50壽辰之時,佐滕三郎特送上壽屏8塊賀壽,演繹出中日民間貿易史上的一段佳話。”
抗日戰爭爆發後,“蕭源順”漆號與日本漆商的生漆貿易被迫終止,萬足古鎮的其它漆號也日漸衰落,萬足的繁華亦徐徐落下了帷幕。
鍍金匾額幸存下來
“萬足的古建築在解放後,特別是在文革期間遭到了嚴重破壞,成為烏江文化的一個遺憾。”鄧國瓊說,萬壽宮、萬天宮在大集體時曾作為公社的糧倉,多年失修,破損嚴重。蕭家祠堂被大火燒成灰燼,僅存刻有“三世王侯地,八葉帝王家”楹聯的石門。
“萬足古鎮不但建築有特色,而且建築上的一些木雕、石雕、匾額等,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鄧國瓊說,“文革”期間,這些木雕、石雕、匾額當著“四舊”被砸毀,“慶幸的是萬壽宮的一對鍍金匾額幸存了下來。”
記者在鄧國瓊拍的照片上看到,那對鍍金匾額呈扇形,扇面均鑲有四五厘米的金邊,其中一個匾的扇面中間是一個由12個鍍金篆字組成的圓圈,圓圈的中間是一個似花非花、似字非字的圖案,圓圈外的左右兩側分別是兩個鍍金篆字。一個匾額不同的是,扇面中間是一個由14個鍍金篆字組成的圓圈,其他完全一樣。一個匾額上有“萬壽無疆”等字樣,一個匾額上有“萬代子孫”字樣。雖然經歷了歲月的剝蝕,但金匾沒有受到任何損壞,字跡清晰,鍍金閃閃發光。“從字面上分析,這兩塊匾是壽匾,但匾上沒有注明年代,目前還不知道此匾的真實年代。據古鎮的老人回憶,此匾至少也有300多年的歷史。”鄧國瓊說。
整體搬遷復制古鎮
萬足古鎮雖然歷經500多年的滄桑,但各種古建築保存完好,被考古專家譽為“研究烏江流域古文化發展的資料庫”。2005年,投資120余億元的烏江彭水電站開工,萬足古鎮將在電站蓄水時被淹沒在烏江裡,為此,彭水自治縣把萬足古鎮的修復項目列入了全縣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決定對萬足古鎮實施整體搬遷。
新“古鎮”選址在離古鎮500米遠的茶林坪,比現在古鎮的海拔高度高出100多米。目前烏江彭水電站已建成,新“古鎮”也在茶林坪成功復制。“雖然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被烏江淹沒了,但我們換來了一個興縣的水利工程,值得。”蔺相樹說。
記者看到,隨著烏江彭水電站的建成和當地基礎設施的完善,水上交通和陸地交通並舉,建成後的新“古鎮”已成為集旅游、生態、商貿為一體,古今文化相結合的“名勝古跡”,成了烏江畫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迎來500年後的再輝煌。“淹沒在烏江裡的萬足古鎮‘看’到這個前所未有的輝煌,一定會像萬足人一樣感到欣慰。”鄧國瓊說。
(首席記者 楊敏 文/圖)中國規劃網重慶10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