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演活商貿大戲
日期:2016/12/13 22:27:18   編輯:古建築紀錄新余城區東北部約20公裡處,有一個人流匯集、商業繁華的集鎮。在那裡,嶄新的瀝青馬路貫通整個集鎮;一個個臨街店面裡交易繁忙,抱石文化廣場、新型農民社區等建築,為集鎮平添了幾分亮麗。緊鄰袁河的集鎮東部,50多棟保存完好、鱗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築,折射出集鎮曾經的繁華,使集鎮透出一種古樸之美。
這就是新余市渝水區羅坊鎮,毛澤東曾在此召開著名的“羅坊會議”,現代國畫大師傅抱石也誕生於此。資料顯示,羅坊鎮始建於北宋天寶元年(公元968年),如今,千年古鎮正在重續輝煌,近些年來,該鎮先後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小城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首批發展和改革試點鎮”,2010年被列為江西省25個重點建設示范鎮之一。
羅坊,步履铿锵地朝著打造新余亞中心的目標奮進。
演活商貿大戲
每天早上,“羅坊湖藕”種植戶李德生都能在集鎮上輕輕松松賣出100多公斤湖藕,在他眼中,羅坊鎮已經是個極具人氣的“小城市”,商貿重鎮的效應日益凸顯。目前,羅坊集鎮上已有常住居民2萬余人。
羅坊鎮是個典型的以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為主的鄉鎮,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條立足本地、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在新余蜜橘、高產油茶、蔬菜、花生、湖藕等9個方面有所建樹。現已發展高產油茶1.3萬畝,新余蜜橘1.2萬畝,商品蔬菜4000余畝,花生種植面積1.5萬畝。依托農業產業優勢和商貿優勢,全鎮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肉牛、生豬、花生、果業和蔬菜等專業協會和合作社20多個。
羅坊鎮充分利用千年古鎮的商貿特色,堅持走商貿興鎮之路,把商貿中心建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重頭戲。抱石新城大市場一期工程商貿廣場投資2000萬元,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共有200家商鋪,集服裝、布匹、五金家電、生活資料等交易功能為一體,它的建成並投入使用,極大地方便了羅坊群眾購物,凝聚了人氣和財氣。二期工程新農貿市場投資1200萬元,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有300多個固定攤位,於2009年元月1日建成並投入使用。
羅坊自北宋以來就是商貿重鎮,歷來商賈雲集。新農貿市場的投入使用,極大地刺激了羅坊農副產品的流通,使羅坊這個商貿重鎮延續昔日的繁華,走上了新的輝煌。該鎮還投資1000萬元建設抱石新城大市場政府配套設施,一個功能完善、設施一流、購物便利的商貿中心已成雛形。
打造新型城鎮
位於羅坊集鎮中心的抱石文化休閒廣場,每到晚上,許多居民和鄰近村民便會來到這裡健身、觀舞、閒聊,高峰時可達上千人。
羅坊的小城鎮建設,有著50年不落後的高標准。從2005年起,羅坊集鎮先後經過了3次規劃修編,規劃充分考慮了羅坊的商貿特色、人文特色、產業布局、功能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到2020年,羅坊鎮集鎮面積將達8.8平方公裡,人口近5萬人,以袁河為軸心,形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紅色旅游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休閒度假旅游區三大板塊。近4年來,羅坊鎮籌集資金2億多元,實施了農民新型社區、羅坊文化站、太陽能路燈改造等21個城鎮基礎項目。
在小城鎮建設中,羅坊鎮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文文化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挖掘文化內涵,彰顯自身特色。建設了抱石文化廣場等“抱石”系列工程,以羅坊會議為背景的紅色旅游休閒中心打造已拉開帷幕,羅坊會議紀念館入口景觀工程已竣工並投入使用。
城市建設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羅坊鎮把加強示范鎮管理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突擊整治與抓源頭治理相結合,嚴格管理與提升居民素質相結合,專業隊伍管理與廣大群眾參與相結合,標本兼治,健全完善小城鎮管理長效機制。鎮裡成立了小城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及環衛所,組建了城鎮監察管理中隊,加大了對集鎮髒、亂、差現象的治理力度,為居民營造了一個干淨整潔的集鎮環境。
以“一大四小”工程為契機,羅坊鎮加大示范鎮綠化工程建設力度,凡集鎮公共用地空隙全部完成了植樹綠化,主要街道均設綠化帶,各單位、學校都大力推進環境綠化、美化工程,為創建省環境優美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擦亮文化名片
文化古風一脈相承,從宋朝的民間戲劇到今天的抱石文化、紅色文化,浸淫千年的文化傳統始終在羅坊延續光大。2010年,羅坊鎮中心文化站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全鎮湧現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蔣國珍、全國孝老愛親之星陳文芬、全國優秀放映員李永邦等一批先進模范人物,在全鎮形成了“學典型、爭先進、比貢獻”的良好道德風尚。
記者來到羅坊鎮中心文化站,只見前來借閱書籍的村民絡繹不絕,這裡豐富的藏書資料甚至吸引了周邊眾多縣區、鄉鎮群眾。一樓的農民攝影作品展令人啧啧稱贊,二樓的活動室裡人氣更旺。以文化站為平台,全鎮成立了書畫協會、體育協會、民間戲劇協會、少兒藝術協會等群眾性組織30余個,每到農閒時節,農民劇團進城演出頗受歡迎。
該鎮大力繁榮群眾性文化,把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挖掘、提升、推廣本土傳統民間特色文化,形成了農村文化“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湧現了“唢吶村”、“戲曲村”、“腰鼓村”等10余個“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
羅坊是紅色故土,全鎮共有包括羅坊會議舊址、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等在內的紅色遺跡13處。為此,該鎮狠抓紅色文化建設,把紅色文化建設和以開發30多個古人類遺址為重點的古文化建設、以保護羅坊現存的明清古民居和重組羅坊民間戲劇團為主的民間傳統文化建設等進行有效整合,使之成為羅坊鎮文化一日游開發的重頭戲,實現了紅色旅游與群眾思想教育的良性互動。如今,羅坊會議紀念館已成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井岡山干部管理學院現場教學點,每年來這裡參觀、學習的團體絡繹不絕,人數達數十萬。南昌2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