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文化遺產不是用來賺錢的

文化遺產不是用來賺錢的

日期:2016/12/14 9:34: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日,在無錫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中國出現的“申遺熱”成為熱點話題。

  中國是人口大國,文化遺產地一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游客量也隨即激增。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品牌文化效應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許多城市對申報世界遺產有著巨大的經濟願景。“文化遺產保護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營利模式,大眾將是最大受益者。”事實也證明,世界上很多保留傳統風貌的城市都是旅游者的首選地,即使是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後,也會吸引大量的游客。

  但是,也正是因為文化遺產和經濟效益的這種關系,目前,在對待文化遺產方面,我們越發表現出急功近利的態度。一方面,由於缺乏歷史的保護意識和文化的敬畏,一些地方的歷史文化核心地段等,在城市化進程中受到了很大威脅,甚至很多歷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危舊房改造中被拆毀,失去了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遺產價值。另一方面,當今許多地方在GDP崇拜下,不惜巨資大興土木,制造“假古董”和“假文物”。在對待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出現了“真文物遭殃”而“假古董吃香”,真文物比不上假古董,“仿古”現象流行的文化畸形現象。

  於是,我們悠久歷史養育和積澱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是那些最馳名、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類文化遺產,被某些人某些地方熱熱鬧鬧地重新“喬裝打扮”、“改頭換面”。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殘剩無多的歷史街區,忽然被“聰明”的人們發現,它們竟是一種天賜的旅游資源。已經拆掉的無法復原,沒拆的也難逃厄運——全被開發成商業風情街(實際上是風情商業街)。

  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鎮正被“騰籠換鳥”——遷走原來的居民,然後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咖啡屋混成一體的“游客天堂”。在這樣的“天堂”裡,連一間見證歷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導游講述的傳說不少是編造的民間故事,至於名人故居,大多是找來一些毫不相干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三流字畫,在裡面不倫不類地擺一擺,沒人去探究其中的文化的真實性。

  結果,這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濫加改造;另一邊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經過這樣的粗鄙化“打造”、“改造”,在人們眼裡,古村古鎮無非是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過是幾間老屋子。歷史和文化沒有了莊重感、神聖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人們又從哪裡能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財富,它們並不是為了讓我們盡快發家致富而倒騰家底兒去變賣用的。文化遺產對於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們是民族根性的延續,昭示著我們何以能走到今天。它們是我們民族情感與性格的基因,是為了讓我們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因物質的利益,迷失我們自己,喪失我們自己,使我們能夠看清通往祖先輝煌過去的通道,尋找到回家的路。

  一些文化專家指出:世界文化遺產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遺產地不應只看重賺了多少錢,更應保護好遺產地的“靈魂”,從道德、情感層面將可持續發展融入世界遺產保護事業。文化遺產不是我們用來賺錢的寶貝,它們需要我們保護,需要發現並重新認識它們的價值——這種價值,是文化的價值,而不是經濟的價值。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