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山半山腰處,坐西向東,依山而建。寺院周圍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紅牆黃瓦點綴於蒼松翠柏之間。龍華寺舊稱“龍華古寺”,因其位於洗石庵之上,故欲稱“上寺”。該寺始建於唐末宋初。據《桂平縣寺》載,“宋姚坦,字明白,曹州濟陰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976年),知尋州府,卓有惠政,盜怎民安。公余游思陵山(西山),嘗與高僧唱和於一石巖下。”俊人名之曰“姚翁巖”,此巖即在龍華寺背後,這是龍華寺以及有僧侶住持的最早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桂平龍華寺
清康熙年間,廣東南華寺石峰韬和尚和普明和尚先後駐錫龍華,開山擴建,使之初具規模。兩人均為曹洞支脈,自此龍華首開曹洞宗風。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胡南藩捐資,住持簡堂和尚率眾重修。鹹豐乙卯年為賊寇所毀,癸酉年復修之。道光年間,龍華寺中興祖師盟初和尚摩籐附葛,開山路,辟巖洞。“復自吏隱洞上疊六百余級,以達於巖,即而開拓之。兌四載,巖成。續有布施者,乃於巖口築一小庵,為僧人香火處……,架竹引泉,沿崖種樹,可風可茗,而筇屐之客紛然矣。”小庵內供奉觀音像,“觀音巖”因此而得名。至今每逢觀音菩薩聖誕日,人們都結隊半夜上山燒香禮佛。


龍華寺
民國十年十月,孫中山先生游覽西山,捐贈一筆興寺資費。1942年現代名僧巨贊大師任龍華寺住持;覺光法師任監院。在駐錫龍華寺期間,巨贊為改革僧制,推進佛教現代化建設,提出了佛弟子必須“走學術化、生產化的道路”的口號。他主張提高僧眾知識水准,博學慎思,研究人世出世間一切學問,恢復僧眾在學術界的地位;僧導堅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原則,生活上自給自足。巨贊與覺光二位大師還主持建立了“桂平佛教會”,會址設在龍華寺,會員發展到二百余人;把西山腳下的李公祠和水月宮改為居士林,並附設“五明圖書館”;積極鼓勵和參加抗日救國活動。巨贊用其講學所得經費在山下創辦“女子佛學研究班”,講授文化知識和佛學課程。上述言行猶如“大獅子吼”,振奮和促進了廣西佛教的改革和現代化。在龍華寺住持三年之後,巨贊法師因政治原因而避難他鄉。日軍攻陷桂林,逼進桂平時,覺光法師亦返回香港觀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