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澄虛道院

澄虛道院

日期:2016/12/14 17:37: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澄虛道院位於蘇州市中市街上,面對普慶橋,俗稱’聖堂’,建於宋元佑年間(1086-1093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自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恢宏,清乾隆時,已形成前後三進的宏大建築,占地1500平方米,為吳中地區知名道院之一。院內主要建築有玉皇閣、文昌閣、聖帝閣等。 

    據清《周莊鎮志》記載:“明代,院西無人家,橋有雀竿懸燈,以照西灣之夜泊者。”清康熙25年,道士胡天羽化緣募捐擴建玉皇閣,越五年,又於閣西建文昌閣。乾隆16年,道士蔣南紀在山門外建聖帝閣,閣鄰普慶橋,由此形成三進格局。正殿玉皇閣為宋代建築。殿宇森嚴,青石殿基,重檐歇山頂。殿內有屋裡軒廊,從殿內拾級登樓,為“指歸閣”。玉皇閣內,正中供奉“先天斗姆大聖元君”塑像,故又稱“斗姆殿”。因該道院與蘇州玄妙觀同屬“正一派”。故在斗姆像之前還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塑像,唯形體較小。指歸閣上,初有關雲長塑像外,還有三十六尊天神天將,其面部表情,頭和手的姿態,手持的器杖、衣著風度,各不相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聖帝閣肅穆莊嚴,正中端坐玄天上帝,兩旁則是雷公、電母、托塔天王李靖等八位天神天將,表情各異,神態威武,配上山水雲煙之天幔,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澄虛道觀院內的道教活動自明代以來就代代相傳,久盛不衰,直至解放。每年農歷6月21、22日,還要舉行火神醮,設壇祭禱。每逢後兩天,還舉行規模較大的雷祖公醮,觀內法師、道士均內襯竹枝衫,外穿道袍,按照嚴格的儀程儀式,吹打鼓樂,誦經贊禮。1993年,重新修繕澄虛道觀,保持原有的宋代風格,古色古香。1994年8月7日道觀正式對外開放。消息不胫而走,游客、香客蜂擁而至。院內燭光融融,香煙袅袅,使人心醉,道觀舊日盛況,可見一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