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個性”的閱讀文化
日期:2016/12/14 8:54:45   編輯:古建築紀錄在許多人的想象中,非洲的一個理想的下午,是背對乞力馬扎羅山,放一本應景的小說或游記在膝頭,旁邊桌上,是盛滿咖啡的銀質杯盞,每翻過一頁紙,指尖上便纏繞著油墨和咖啡混合的香味。但是,電影《走出非洲》所展示的這一情景,似乎只屬於觀光客的想象,他們只不過是“借”非洲之“景”,滿足對讀書空間的想象。這種悠閒和非洲人本身並沒有太多干系。
內羅畢大學的內部書店
習慣口述少翻書
在非洲,讀書的人並不太多。
肯尼亞有大大小小1000多家書店,首都內羅畢稍具規模的書店,大都設在大型購物中心,硬件條件並不比中國書店差很多。圖書也是按照管理、小說、旅游、圖冊等分類,五顏六色的封面晃得人眼花缭亂。書籍以英文為主,兼有少量的法文讀物。
但走進書店四下一看,便會發現,和同一樓層裡的服裝店、咖啡店不同,這裡除了店員,顧客絕大多數都是白人。
的確,相較於歐洲人將閱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有空便要讀書”的習慣,或者中國人將讀書與“顏如玉”“黃金屋”相聯系的隆重其事,閱讀文化在非洲落後了不止一拍。這樣的結果,有著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主觀方面來講,因為非洲歷史和文化主要以口述形式呈現,很少依賴於書本,由此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文明的“非洲個性”。在非洲自有的文化形態中,口口相傳不但是日常交往的必要手段,更是文明和智慧傳承的軸鏈。神話、傳說、禱詞、民謠、故事、諺語,非洲口述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涵蓋歷史、文化、宗教、政治以及娛樂等各個方面。即便今日,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靠口述記錄生活、傳播歷史與知識的做法依然流行。無怪乎加納諺語說:“悠遠的往事存留在人們的耳朵裡”。口頭文化的傳統使得書籍在非洲歷史文化的進程中不那麼必要,作用也不那麼明顯。
為了方便流傳,非洲的口述文化采用了韻文形式,易記、上口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節奏感和感染力。非洲的各種藝術形式也深受口頭文學的影響,以豐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幽默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節奏,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尤其是其寓思想於形象,賦萬物以靈性的特點,讓世界為之折服。
從另一方面來說,非洲本地出版印刷水平落後,紙張、工藝昂貴,因此沒有形成書籍大規模普及的客觀條件。內羅畢書店裡的圖書,絕大部分由歐美出版社出品。漂洋過海的身份,增加了這些書籍的成本和售價。即便是二手書,價格也普遍偏高,折合成人民幣,一般不低於50元,而新書價格更是在200元人民幣左右。這樣的價格,對於連花兩三塊錢坐小巴都捨不得的內羅畢普通市民來說,只能望而興歎、敬而遠之。
讀書的內羅畢市民,最愛看的書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介紹成功經營經驗的商業類讀物,但這類書籍以西方的居多,以至於一些肯尼亞人經常對記者念叨:希望能早一點在書架上看到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經驗。另外,美國總統奧巴馬、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和圖圖大主教等一些黑人傑出人物的回憶錄或傳記,也成為書店暢銷書,擺在顯眼的位置。
閒暇時間忙看報
相對於圖書,報紙由於價格便宜、時效性強,更受肯尼亞普通百姓的歡迎。肯尼亞人愛讀報的習慣,讓很多外國人都自歎不如。在這裡,無論你是辦公室白領還是體力勞動者,無論你是步行上班還是以車代步,一卷報紙似乎是必備的攜帶物品。
內羅畢是世界著名的“堵”城,上下班高峰時段,馬路上的車流一旦停下,便會有小販鑽進兩排汽車之間的窄縫裡,身上橫掛著一排大報小刊,向車主和乘客兜售。
在路邊的樹下,也時常能看到坐在草地上神色安寧的讀報人。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的大院裡,無論是看門的年輕保安,開車的黑人司機,還是打掃衛生的大叔,一有空閒,他們便抄起一份報,如饑似渴地讀起來,哪怕這份報紙是幾天前的。
有的黑人下班時,會小心地“請示”老板,問是不是可以讓他把當天的報紙“帶回家看”。一旦得到應允,便如獲至寶,將報紙小心卷成卷,緊緊握在手裡,滿意地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