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什寺塔
日期:2016/12/14 17:33:3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漢代開辟絲綢之路後,中外僧人的接觸日益頻繁。西漢哀宵元壽元年(前2),博士弟子秦景憲在接見大月氏王使尹存時,曾親受其口授的浮屠經。東漢時,明帝夢見神人,身有光環,飛在殿前。於是派人去西域大月氏寫佛經42章,並於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佛寺。這樣“法流東土,澤及眾生”,西方的供教文化沿著絲綢之路,經過河西走廊,向內地傳播。先後來中國講經說法的西域高僧達80多人,其中很多與涼州有關。但是關系最密切、又最負盛名的要算鸠摩羅什,現在,高高矗立在武威北大街的羅什寺塔,就是為了紀念鸠摩羅什在武成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造的。
羅什寺塔最早建於後涼(386—402),塔及寺院在唐時大力擴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其間於明代成為陝西涼州大寺院,英宗正統十年二月十五日,為羅什寺院頒發了大藏經。並下了聖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經,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陝西涼州大寺院,永充供養。”此谕現完好保存於武威市博物館。清康熙二十六《重修羅什寺碑記》載,經過重修的羅什寺“前後三院,煥然一新,乃五涼之福地;壯麗改觀,誠河西之勝地也”。1927年武威大地震,羅汁寺院被震毀。1934年毀壞的羅什寺塔被重修。
鸠摩羅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於世代相國之家。羅什於344年生於新疆庫車。他少時智力超群。聰穎過人,因之被稱為“鸠摩羅什”,意思是“神童”。7歲時當了和尚,12歲游歷西域諸佛教國,以精於佛學聞名。後來到今克什米爾等地從名師學習和講學,研究佛經,造詣很深,一時道流西城,名播東方,被龜茲王親自從阿克蘇迎往龜茲新寺,奉為圍師。西域諸王每次聽羅什講經,都是長跪座例,讓羅什踩背而登,羅什大名傳播西域諸國,連稱雄關中的前秦王符堅也知道了。381年,佛教高僧釋道安和鄯善王、前部王勸符堅迎鸠摩羅什入輔中國,恰好符堅也有用兵西域的意圖,遂於382年今骁騎將軍目光、陵江將軍姜飛等率兵7萬,進軍西域。臨走時,符堅對呂光說,他伐龜茲,不是為了貪占地盤,而是為了得到鸠摩羅什;賢哲的人是國家的大寶,如能得到羅什,馬上送來。呂光在383年破龜茲,征服了西域30余國,得鸠摩羅什和2萬多峰駱駝,載著西域的珍寶、文物而歸。386年,呂光回到涼州,聽說符堅“淝水之戰”失敗身亡,便不再東進,建立了後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太安。從此,鸠摩羅什就住在武威,講經說法,傳播佛教達十七八年之久。羅什鑽`研漢語,達到十分精通的程度。401年姚苌的兒子後泰國王姚興滅了後涼國,迎鸠摩羅什到長安,尊為國師,奉之為神,讓羅什住在陝西草堂寺譯經講法。羅什所譯經卷表達准確,文字流暢,譯經約70多部,300余巷。後人評價說“甜喻婉約,文字典禮,意義與原文不悖”,是十六國時期三大僧人(佛圖登、釋道安、羅什)和中國四大翻譯家(玄奘、羅什、真谛、不空)之一。他臨死時說:“所譯經典,要是沒有違背原意的地方,死後焚身舌不爛。”4O9年8月12日,羅什死於長安,年70歲。相傳,武威羅什寺塔就是根據羅什遺囑,埋葬他不爛之舌的地方。
現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沒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龛,龛內有佛像,據說是真金的。還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從外地流浪到武威的年輕人,抬頭看到城內有一高塔,塔上有熠熠發光的金佛,不由貪心頓起,心裡暗暗說;“金佛爺,你是不是想從塔上下來,跟我到處走走?也許這塔太高了,你難以下來。好吧,到了夜晚,我請你下來。”待到夜闌人靜時,年輕人悄悄來到塔下,想好上塔的辦法,猴子似的攀了上去,這時,天氣突變,陰風怒號,烏雲翻滾,大雨滂沱。在狂風暴雨中,塔突然向東傾斜。這時,一位僧人來到塔下,雙手合十,念了一陣咒語,只見狂風停息,暴雨停注,寺院內積水也迅速滲入地下。僧人發現一個年輕人懷抱金佛,昏迷不醒地躺在地上,便將年輕人懷裡金佛取出,放回原處,然後又念了一陣咒語說,“羅什寺塔,快快立端,造福城人,澤及眾生。”。
向東傾斜的羅什寺塔馬上恢復了原狀。翌日清晨,塔頂上又金光閃閃。一位寺憎發現了躺在寺院裡的年輕人,上前問道,“為何躺在這裡?”年輕人撒謊說:“我看見羅什寺塔被風吹得東倒西歪,我馬上用手抵住,直到雨停風住……”年輕人由於撒謊,舌頭不能動彈了。朦胧間年輕人看見扶起塔的那位僧人款款來到跟前。僧人說:“年輕人,為人要行善積德才是,如果不務正業,東偷西盜,謀圖不軌,必受懲罰。”。
年輕人知道是高人顯靈,連忙跪下。那僧人道:“記住我鸠摩羅什的話,痛改劣性,重新做人。”說罷,飄然而去。一會兒,年輕人舌頭可以活動,周身舒暢了。從此,他變成了一個勤勞正直的人。
據說,這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偷盜金佛的事。巍然屹立的羅什寺塔,象征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也是2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