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保護傳承著“活”歷史
日期:2016/12/13 20:02: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記中國十佳最美風情小鎮青城
風箱風箱
明清時期遺留下的編織機
道台獅子
青城古鎮四合院
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黃河水岸、百年老街、青石鋪街、雕梁畫棟……被譽為“風雅之地”的青城城河村,位於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這裡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狹長地帶,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產綠煙聞名。自古以來,經濟發達,借助黃河水運,成為蘭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這裡由於古老悠長的歷史而積澱的豐厚傳統文化,使青城鎮成為黃河上游獨具特色的一塊風水寶地。在保留著諸多明清建築的街巷裡穿行,令人有種回到了長袍短褂的時代。
獨特的建築文化彰顯曾經輝煌的歷史
夏日的陽光灑在古鎮的屋頂院落,黃河從古鎮身邊一刻也不停留地向東奔去,整座古鎮靜谧而安詳。一條條形狀各異的石塊鋪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兩邊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風格獨特。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頭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隨處可見精細的雕刻。
8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榆中縣青城鎮中心地帶的城河村。如今能清晰地留住蘭州百年建築記憶的,目前只有最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還“活著”——城河村的45處磚木院落。
中午12時40分,記者在“劉家大院”二號院看到,在這個典型的四合院裡,上堂屋檐桁上掛有一匾,除“材高制錦”四個大字外,還有“道光歲次”及持匾人“縣正堂”劉世保的字樣。破敗的窗戶外,和裡屋一樣,堆滿了各種雜物,其中有一部年代已久的織布機影襯了這個大院當年“材高制錦”的景象。在下堂屋,已90多歲的老奶奶向記者唠叨自家門上的扣子、鐵旗早已被人偷了,干淨的屋子裡地上鋪的是已磨得不成樣子但仍結實的“松木地板”,古色古香的書櫃已被當作廚房的碗櫃。占房屋1/2面積的土炕上,老式的衣櫃被擦得明亮,而兩個高約40公分,直徑不過50公分的圓盒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老人說,那是他們祖上用來盛官帽的盒子。
青城原名為一條城,據史記記載為宋仁宗年間秦州刺史狄青巡邊時所築,所以叫青城。城河村位於青城古鎮中心,系黃河下游南岸,具有千年的歷史。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格,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這些古民居的磚木雕刻藝術也非常精湛,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肘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構求藝術語言,來托物寄情。另外,青城人在建築中特別善於利用本地的石頭資源,把塊石、石板和黃河灘頭的卵石,打造成石牆、石階、石門墩。有些人家還用各種卵石巧妙組合,在門庭、院落鋪成圖案和字形,以表情達意。
據統計,目前,青城有明代建築1處,清代建築33處,民國建築15處,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處。這些古建築,其木雕、磚雕、石文化等,無不顯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著“水煙經濟”在清代中後期的迅速發展,古鎮青城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可謂百業繁盛,商賈雲集。城河村作為古鎮的中心受到了官宦和富商的親賴,他們蜂擁在此修宅居住,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袋子上朝等。由於這些四合院的主人要麼是本地的官宦和富商,要麼是來自外地的富商,所以四合院兼有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築風格及特點。門樓也根據不同需要有青磚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還建有木制大車門,以供大馬車搬運貨物進出。
這些幸存的古建群落不僅是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相融匯的一個有機整體,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寶貴遺產,而且成為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連接的物質與精神的紐帶,也是青城古代商業繁盛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研究蘭州乃至周邊地區的社會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始素材。
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融合發展迎游客
去年底,青城鎮核心地帶城河村名列全國首批“傳統村”,但傳統村落不是“文保單位”,而是生產和生活的基地,是社會構成最基層的單位。它面臨著改善與發展,直接關系著村落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保護必須與發展相結合將極大地延續傳統村落的“生命力”。應對當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榆中縣把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新農村建設、旅游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城河村入圍“傳統村落”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為獨特的文化和深厚的歷史,給青城鎮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近年來,青城鎮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精心打造黃河千年古鎮,力爭將青城建成集古鎮欣賞、觀光休閒、影視基地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同時,鎮政府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共投入3500多萬元,加大了文物保護、道路硬化、景點修復等基礎設施建設。據介紹,青城現有文物保護單位49處,恢復建設廟宇10處、家祠3處,修復古街7條,發掘民俗文化8項,其中3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小調,又稱西廂調,是清光緒年間由本地曲藝愛好者張曉霞先生編創的。該小調共創作唱腔24個曲調,劇本27折,當時用該調排演了八折《西廂記》,因此,又名為《西廂調》。該調音樂唱腔優美動聽、曲折婉轉,情真韻雅,劇情簡單,出場人物少,容易排演。百年來一直流傳,經久不衰,老幼皆樂聽。
特別是今年以來,榆中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堅持保護古鎮建築的歷史真實性、傳統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遵循文化遺產保護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好保護古建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以維護古鎮的個性特征為出發點,尊重歷史、傳統和文化,突出古鎮傳統風貌,提高了青城古鎮的知名度,獲得文化、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
據了解,為了更好的對古鎮的古建群落進行保護、修繕,青城鎮於2007年就成立了“青城文物保護管理所”,制定了《榆中縣青城鎮總體規劃(2006-2020年)—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根據青城古鎮空間格局和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點及開發建設條件來確定保護范圍,並依照規劃的具體步驟力所能及的對古建築進行逐步的保護。同時在短短的兩年內完成了古鎮范圍內古民居現狀、文物等普查工作,通過整合文化及世行貸款等現有項目,對項目資金做到重點使用和集中使用。特別是建設甘肅農耕博物館和青城水煙博物館的項目完成了選址工作,甘肅農耕博物館選址定於羅家大院,甘肅水煙博物館選址定於城河農具廠,“兩館”建設方案已制定,完成了甘肅省農耕博物館(羅家大院)的測繪工作,陳展大綱正在制定。
“為了深入發掘和開發青城文化,青城鎮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碑廊,並籌集資金將散落在民間的明清時期具有重要歷史和文物價值的記事碑、墓志碑、功德碑等石碑收集整理,目前已收集安裝石碑43塊”,青城鎮一位干部向記者介紹,為了使古鎮干淨整潔地迎接游客,鎮政府還成立了青城古鎮環衛隊,投入資金購置大型垃圾清運車兩輛,垃圾環衛車6輛,招聘8名環衛保潔人員,並配備了環衛服和清掃工具,實行“上午清掃,全天保潔”。並結合全縣開展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一百天行動”,開展了“美麗古鎮我的家、保護母親河”行動,發動鎮村干部和環衛人員開展了4次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對公路沿線環境衛生進行整治,對小河子段河道垃圾及污水進行了清理。並投資10萬元對龍頭堡子道路進行了維修拓寬,安裝了衛生設施,為青城古鎮生態農業和文化旅游綜合保護開發工作營造良好環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千年古鎮青城的文物保護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最迫切的當屬項目建設資金缺口大,實施難度大,致使在建與待建的項目難以繼續實施,嚴重影響了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同時,整個青城核心地帶基礎設施薄弱,旅游服務業跟不上形勢需要,游客面臨停車難、吃飯難、入廁難等問題。大多數文物古跡年久失修,未能有效保護與開發,急需加以保護與修繕。
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力度不夠。青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道台獅子,英雄武鼓、青城小調、火獅子、剪紙、刺繡、磚雕、木雕、水煙制作工藝等,然而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越來越少,需投入資金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培養傳承人。(記者楊貴智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