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以下簡稱源泉博物館),於2003年經安徽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是安徽省第一家民辦博物館。10年間,源泉博物館在民辦博物館面對復雜的生態環境、潮起潮落的情勢下,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日前,安徽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文物工作會議上,該館的辦館經驗,受到肯定和推介。
立館之基:興趣與責任
說起辦館的初衷,源泉博物館董事長袁泉、館長宣繁秋異口同聲地對記者說,我們興辦徽文化民俗博物館,是出於對文物的濃厚興趣,出於保護徽文化的責任,而不是借辦文化之名行圈地賣房產之實。
袁泉和宣繁秋原先在一家著名家電企業工作,後來又下海淘得了第一桶金。這期間,他們結識了幾位文物專家,耳濡目染,對文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有一次他們在一個農民家稻場角落,發現了一只乾隆年間官窯燒制的青花磁器,愛不釋手,宣繁秋一連五次到農民家協商,最後終於如願購得。
上世紀90年代,袁泉、宣繁秋兩人多次出訪歐、美,他們在做生意之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參觀當地博物館。歐、美一些國家博物館[微博]收藏的文物之豐富和精美,觸動了他們。兩人想到,皖南有眾多的古民居,內藏極其珍貴的文物,可惜一幢幢古民居因年久失修而正在坍塌、損毀。這是一種無法估量的損失。他們由此萌生了一個想法:靠自己的力量建一座博物館,盡快收集即將散佚的文物,盡可能保護徽文化遺存。
上世紀90年代初,在繁忙的商業活動間隙,他們每逢周末便驅車三四百公裡遠赴皖南收購文物,清晨出發,深夜歸來,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將近10年。在皖南,他們見到了不少來自周邊省份乃至國外的古董商人爭相競購文物,愈加有了保護徽文化的迫切感和危機感,悄悄加快了收集的節奏。
宣繁秋說,那時將自己辛苦掙來的大把鈔票換成了在有些人眼裡近似破爛的徽州古建築的種種構件,把自家院落堆得滿滿的,心中既有憧憬又有焦慮。
興館之道:個性與服務
源泉博物館座落在合肥市西北郊的一片矮崗上。在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源泉博物館現占地50畝,目前在5000平方米的展館中展出了10個徽文化民俗專題性陳列,館藏達6萬余件。作為一個民辦博物館,稱得上氣勢恢宏。
但源泉博物館的生命力並非在於它的“大”,而在於展品的豐富、主題突出、個性鮮明,避免了與國辦博物館陳列設計雷同。他們自覺把自己擺在國辦博物館“補充”的地位,做到了人無我有。宣繁秋說,民辦博物館的展品品位、價值,總體上難與國辦博物館媲美,但近二三十年中,國辦館在文物的收集方面收效甚微,而民辦博物館觸覺靈敏,從民間收集到了大量有特色的文物。
源泉博物館的藏品和展陳印證了宣繁秋的話。該館的6萬多件藏品中絕大多數是徽文化的遺存,其弘揚徽文化的主旨得到了無可爭辯的彰顯。而其展陳又具個性:許多展品與歷代百姓們的生活、民俗以及經濟、文化活動息息相關,具有很濃的民間生活氣息。比如展出的數千個鐵、石質地且形制千變萬化的權(稱砣),3000多個大小不一的徽州古建的石礎,歷代眾多的石刻造像、石刻瑞獸,在徽州隨處可見的1000多件匾額、徽州普通人家的陳設等等,不一而足,讓人想象出歷代徽州人生龍活虎的生活圖景。
在張揚展品和展品陳設個性的同時,源泉博物館注意與觀眾互動、提升服務水平。該館為少年兒童設計的“好玩博物館”系列活動,頗受好評。其中有“纖纖小手捏瑞獸”“穿越古代學消防”“拓字印畫镂雕版”等9項活動,邀請許多中小學生、留守兒童和福利院兒童參與,既使孩子們學得歷史知識、勞動技能,又收獲快樂。
源泉博物館前幾年年均接待觀眾1.2萬人次,去年近3萬人次。這在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省份的民辦博物館已經是不錯的數字了。
固館之難:危局與堅守
宣繁秋說,民辦博物館現在享受不到國家免費開放的補貼政策,如果每年依賴區區二三萬人次的門票收入,是難以長久支撐的。國內許多民辦博物館的興衰均在轉瞬之間,約70%的民辦博物館面臨難以為繼的尴尬局面。源泉博物館處於上升的發展階段,但很脆弱,困難也不少,稍有不慎,就有夭折的可能。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危局,宣繁秋認為,民辦博物館目前還沒有得到國家的實質性扶持,這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民辦博物館創辦者的素質高下不一,終極目的也不相同,有的館藏、展品資源不豐富,少特色,加上缺乏造血的功能和機制,觀眾日見減少,自然難以為繼。
宣繁秋說:“首先我和袁泉有個初衷,創辦民辦博物館不能單以盈利為目的,根本目的是崇尚文化,因此有了不賺錢的心理准備。”
為緩解經濟壓力,源泉博物館將館內非展陳的一些輔助性房屋租給別人,開設飯店、咖啡館等配套服務設施,既有收入,也可為觀眾提供服務。兩人還將早年經營的房地產賣掉一半,用來補貼博物館的日常開銷。設立會員單位,將對博物館有興趣的單位與個人吸納為會員,繳納一定費用後享受館裡的常年服務。利用館內人才優勢(源泉博物館有一支專業團隊)為省內外一些行業博物館提供策劃、設計、布展等有償服務等。
源泉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得到了安徽省文物部門的肯定和重視,省博物院派出資深專業人士幫助他們梳理文物,提升展陳和講解水平,並無償提供文物以豐富展覽,一些地方國辦館和民辦館水火不容的情況在這裡變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