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

日期:2016/12/14 17:33:35      編輯:古建築紀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裡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於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藏語"十萬

    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於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於西秦,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於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現在,共留存下窟龛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於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笃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並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優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龛、第50號龛和第51號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誇張,起伏處稜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犷有力。

    此後,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於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生命力,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