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貢井區艾葉鎮正式入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貢井區艾葉鎮正式入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日期:2016/12/13 20:02:3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自貢8月14日電(記者 李遠馳 江楠)記者8月11日從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政府獲悉:目前,省城鄉建設和住房保障廳、省文化廳已經正式向國家城鄉建設和住房保障、國家文化部提出申請,代表四川省推薦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標志著艾葉鎮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進入關鍵階段,一旦通過國家評審,“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俱樂部家族將再添新成員——自貢艾葉鎮。

  古鎮歷史文化燦爛無暇

  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地處自貢西部,是自貢城區的西大門,地理坐標東經104°39,北緯29°20。全鎮轄10個行政村,3個社區,幅員面積16.92平方公裡,總人口1.9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千余人。艾葉鎮屬北溫帶,年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0℃,年降雨500—700mm,氣候溫暖,平均海拔340米,屬典型的緩丘地帶,有旭水河,中溪河2條河流,形成天然鎮界,三面環水,呈半島形態。艾葉鎮處於自貢市上風上水之地,空氣清新,山水秀美,是自貢市不可多得的休閒宜居之地。

  艾葉鎮原名艾葉灘,素有“鹽都西場鎮、鹽運第一灘”之稱,歷來有西場井鹽第一鎮、鹽運古道第一灘、梯級水道第一堰、巴鹽陸運始發站、八裡秦淮發端處的美譽,境內有峨嵋腳廟天池寺、百年名井——東源井、太醫鹵療——金流井、自貢燈會沿起五皇廟以及四街四巷四河、傳統井鹽生產工業建築群、鹽業商貿建築群和民居宅院、鹽業遺址、古寺廟宇等眾多歷史古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鎮風貌,2009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鹽運古道第一灘”被批准為省級自然與文化遺產。

  艾葉鎮歷史悠久,是自貢井礦鹽的發祥地之一。自西漢時期以來便開始采鹵制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南宋乾道末年(公元1173年),古人在艾葉開鑿碼頭,當時就成為自貢井鹽上游物資的起岸碼頭。抗戰時期,艾葉地區井鹽得到空前發展,《貢井區志》記載,這一時期新鑿鹽井,加上原有鹽井、井灶就達上百口之多,天車林立、井灶星羅棋布,碼頭喧囂,千帆競運。抗戰勝利後,海鹽復蘇,井灶鹽滯銷、減產。解放前夕,多數井灶歇業,工人失業。解放後,在20世紀50年代,鹽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鹽業資源的枯竭,采鹵、制鹽相繼轉向市區的其他地區。昔日輝煌的鹽業,高聳入雲的天車,爐火熊熊的井灶,因建設進行了拆遷,留存了部分珍貴的點位,最具代表性的是開鑽於清鹹豐8年(1858年)的東源井,150多年來產氣穩定,已累計產氣6億m3。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賀龍、聶榮臻等中央領導親臨參觀。東源井1985年列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廠房、設備、場地等均得到較完整保護,現為自貢世界地質公園重要展示點,此外,現尚在生產的井灶中還有金流井,是自貢市現存不多且保存完好的井場之一。

艾葉橫街轉鹽碼頭

  水陸運輸咽喉

  艾葉鎮是中國西南井鹽生產千年歷史重鎮和古代水、陸路鹽運樞紐。這裡漢時便有土著人依艾葉石灘而居,留下了雷公坡東漢崖墓群。北周武帝時期(561—578年)因大公井等鹽井開采,這塊區域歸入公井鎮,街市初具雛形。唐憲宗元和年間(713—820年),這裡食鹽生產和外輸初具規模,成為古榮州公井縣的重要井鹽產場。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這裡普遍采用頓鑽技術開鑿卓筒井采鹵制鹽,井灶日增,井鹽生產繁盛,街鎮已具規模。元代,“襄漢流民私鑿鹽井”這一帶“遍地皆井”。清鹹豐、同治間川鹽濟楚以來,至抗戰一百余年間,艾葉鎮成為富榮西廠最大的井鹽產地。1940年,有鹽井、鹽灶165所,日產鹵水約2000立方、天然氣15萬立方、鹽540余噸,均占自貢40%左右。1938年,自貢建市後,該區域設為自貢市第5區,解放後先後設艾葉街、艾葉公社、艾葉鄉、艾葉鎮。

  自貢井鹽文化的發祥地

  艾葉鎮地處自貢鹽場西端,歷來是自貢井鹽外運的重要樞紐、著名的鹽運重鎮。自貢井鹽,西向陸路從這裡起運,入樂山、雅安,經南方絲綢之路而進西昌、雲南、康藏。艾葉正街千百年來是馱隊駐腳歇息、裝載食鹽、結隊啟程的起點。旭水河流經的艾葉灘,既被作為榮縣煤炭下運自貢煎鹽的駁轉地,也是自貢井鹽沿水路東運的起始。千百年來數不清的鹽舟從艾葉橫街的沱灣啟航,入釜溪、進沱江、下長江遠銷巴渝、湘楚。特別是太平天國和抗日戰爭時期,自貢有名的兩次“川鹽濟楚”中,艾葉灘作為鹽運古道第一灘更擔負起了引領自貢西場井鹽外運的重任,大量的原鹽、木材和其它物資從艾葉轉灘,經貢井中橋,五皇洞,再到雷公灘翻灘外運直關外碼頭,然後下沱江下長江,至湘楚,為國家危難時自貢的兩次川鹽濟楚作出了特殊貢獻。艾葉灘水路、陸路鹽運構築體交錯匯聚,是該鎮最重要的特色。雄踞艾葉石灘上的平康橋建於光緒28年,溝通艾葉與長土兩個鹽場,歷經百余年仍可通行載貨汽車。鎮內除正街、橫街等4條街外,還保存有古驿道巷4條,均為寬一米左右的石板路,是艾葉歷史上各類物資及商品鹽轉運的通道。灘碛上鑿於清康熙35年的船槽、建於光緒30年的艾葉、五皇洞等系列堰閘及橫街碼頭、大碼頭等十數個碼頭,則將水瘦灘險的旭水河改造成梯級化的航道。這一切,構成了川南鹽場規模最大的水陸路陸交通樞紐,使它獲得鹽運古道第一灘的美稱。

  鹽文化的搖籃

  千年鹽業生產的歷史和水陸路陸鹽運樞紐的功用,在這裡留存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和人文遺存。艾葉鎮成了自貢井鹽文化的發祥地和搖籃。艾葉鎮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公坡西漢崖墓群、百年高產天然氣井東源井、清代大鹽商胡元和大宅等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即現存生產鹽井金流井,以平康橋、平康堰閘、五皇洞堰閘、船槽、艾葉大碼頭等為代表的梯級鹽運航道工程建構體等5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天池寺、艾葉碉堡群等6處以及文物點47處,共62處文保單位及文物點。密集的井鹽、天然氣儲藏開采生產點位,讓艾葉鎮列為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構成區。艾葉鎮擁有以東源井等為代表的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百年龔扇竹扇編織技術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老字號。艾葉灘—鹽運古道第一灘評為四川省自然與文化遺產。艾葉鎮環擁在沙塘至八裡秦淮的青山綠水中,依傍艾葉大沱灣和石灘而建。房屋沿青石階梯布局,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建築風格簡潔大方,實用性強,至今整體保護完好。艾葉主街抱擁自榮公路,歷史上主要是井鹽馱幫西運的客棧飯店酒肆,現存多為清至民國時期建築。艾葉橫街歷史上曾是艾葉的主街,也是最具特色的灘閘轉鹽古道。千百年來抬工從平康堰上游起運鹽包,穿過橫街抬到灘壩下碼頭重新裝船啟運,號子振天,帆樯蔽岸,灘流奔瀉,攝人心魄。

  歷代文人騷客留有余香

  艾葉鎮以美麗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引來眾多文人的關注。詩人陸游在攝榮州知事時,在詩作《入榮州艾葉境地》中吟道:“長筒汲井熬雪霜,辘轳咿啞官道旁”。對艾葉當時卓筒井的生產工藝作了形象描述。書法家趙熙於抗戰初期到艾葉,目睹鹽場盛況,欣然吟詩:“井灶如林沖雲霄,黑白巨龍天上繞。”當代文人在進行文學創作中,有幾十篇小說、散文作品以艾葉山水作為創作背景,這些發表在全國各地的文學作品,將艾葉山水的美名傳播八方。衣食足、禮儀興,隨著艾葉鹽業運輸和鹽業生產的興盛,以鹽為主旨的文化活動也極富特色,在重大節慶時,鹽場工人自發組織舞龍隊、舞獅隊、舞牛隊、踩高跷、打響竹、敲花鼓、打腰鼓沿街沿路盡興表演,端午節在沱灣劃龍舟、撐花船、搶鴨子,吸引觀者上萬。在傳統的飲食文化節方面,艾葉鎮除了擁有自貢特有的各種鹽幫菜、鹽商菜之外,還有自己特有的萬豆花、劉羊子(羊肉湯)以及小吃林雞婆頭、陳鍋盔、焦麻花等。鹽業生產和運輸的繁榮,使艾葉歷來文教昌明,思想進步,宗教文化活動極盛。眾多寺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宋、人稱“峨眉山第一腳廟”的天池寺。1911年9月,艾葉鹽工組成的鹽工隊參加辛亥革命榮縣起義,成為中國工人近代革命斗爭的先驅。近代著名文人趙熙寓居胡元和宅邸,改編川劇《情探》,為中國近代戲劇史抹下了一筆虹彩。

  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從未放松

  艾葉鎮自2009年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以來,加大了古鎮的保護和文物的登記與申報工作,對橫街、部分主街、碼頭等景點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搶救性修復,並編制了古鎮保護規劃,制定了古鎮保護辦法,將古鎮的保護工作列入日常行政管理的范疇。這次艾葉鎮如果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功,將為更好地保護和有序開發艾葉歷史文化名鎮及鹽運古道第一灘,為艾葉古鎮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強古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更好的促進艾葉古鎮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艾葉鎮將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的工作中隆墨重彩的留下自己的輝煌的一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