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上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

上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

日期:2016/12/14 20:37: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隨著文化發展的主客觀環境、背景和條件的不斷變化,群眾對於多元、多變、多樣的文化需求也不斷提高。如何讓百姓獲得文化服務更加便捷?上海市文廣局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過程中給出了答案和參考。
      設施有保障 文化送到家
      博物館114家,美術館32家,公共圖書館237個,文化館245個(其中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3家),村(居委)綜合文化活動室5245個,工人文化宮19個,青少年活動中心等36所,容納200人至1500人以上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近百個……上海市在建成硬件一流、環境一流、功能一流、保障一流的公共文化活動載體之外,還建成了全國領先的覆蓋城鄉、資源共享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形成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此外,“十二五”期間,上海市文廣局還將推動建成和使用中華大藝術宮、上海歷史博物館等14項標志性重大文化硬件設施,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原創扶持工程等7項文化軟件工程;並創新建立重大文化設施統一協調推動平台。
      此外,以東方宣教中心、東方大講壇、東方社區學校服務指導中心、東方社區信息苑、東方社區文藝指導中心為主體的“五個東方系列”文化服務配送系統真正做到了將文化“送到家”。這個文化配送系統不僅常常為基層、社區、農村提供節目、講座、數字電影和文藝指導等服務,還圍繞“農民工歡樂節”,組織了一系列演出和培訓。而創新型的政府社會聯動、事業企業並舉、國企民營參與的文化內容供給平台成為上海文化服務建設的一大特色。目前該平台共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305家,實現了對所有街道、鄉鎮的全覆蓋,服務人次超過1400萬。
      文化品種多 展示有品牌
      高端、中端、低端文化品類互補;熒屏文化、舞台文化、廣場文化互動——上海市一直堅持根據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文化訴求,積極開發和建立多種文化樣式。在發展京昆、交響、芭蕾等高雅文化的同時,積極發展各類通俗文化、廣場文化和小區文化等,讓百姓在參與文化活動時享受文化快樂,在享受文化快樂中促進社會和諧。
      開展原創劇節目的深度與精品創作,不斷豐富都市文藝舞台。上海開始嘗試利用政策及價格調控槓桿,引領市級高端文化場所降低票價門檻,讓人民群眾享受高水平文化大餐。在市圖書館,“一卡通”成為服務市民文化生活的新亮點,而同城三級圖書館更是實現了“通借通還”。目前該圖書館書刊入藏量已達720.32萬冊,基本滿足了群眾的讀書需求,同時,基層圖書館、閱覽室、農家書屋等需求資源建設也為群眾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全市除圖書館外,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的免費開放也極大方便了百姓對文化產品的選擇。
      要想提升文化軟實力,培育和打造品牌活動、品牌團隊和品牌作品必不可少。目前,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振興中華讀書活動、東方大講壇及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等文化活動品牌已經走向成熟,各具特色的一街鎮一優品、一區縣一精品、一行業一名品的文化創建活動也在不斷推進。同時,群眾文化活動項目,非職業優秀文藝團隊和優秀群眾文藝作品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斷加強。
      後台很給力 支撐靠科技
      在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和隊伍組建方面,上海市有著自己的獨特做法。在經費問題上,上海市不斷推進制定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經費保障制度與辦法,積極安排專項經費,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建設、基本運營和內容供給;同時改進公共文化財政投入方式,注重投入與產出效益,實施必要的審計核查和效益評估。此外,還加強與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緊密合作,為文化發展提供經費保障。在隊伍建設層面,以專業人員、文化社工和文化志願者為主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已經成熟構建。這支有著良好素養、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服務隊伍,保證了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對人才的基本需求。
      現代文化建設不能忽略科技的作用。依托“三網融合”技術,建設公共文化數字傳播系統,是上海市促進文化服務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依托該系統,不僅可以傳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更可以提供點對點、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目前,上海市正逐步引入適宜推廣的科技文化活動產品、多媒體技術,創設新穎的科技文化活動陣地與項目,促進文化與科技有機融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政府職能的積極轉變。由上海市委宣傳部統籌,多個政府部門共同參與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在探索社會化專業化運行管理體制的同時,對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實行了委托管理。近年來,上海先後有10個區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區,17個街鎮被命名為全國先進社區,21個地區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群眾文化共獲國家級獎771項,有20個被評為“上海市群眾文化特色活動項目(區域)”,41個群文團隊被授予“上海市非職業優秀文藝團隊”稱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