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無極上世紀60年代的創作專注於色彩與線條的探索。這一時期的作品被許多藝評人認為達到其藝術生涯的巅峰。此幅《10.1.68》大膽選擇以高度對比的青藍與橘紅色彩在畫布上碰撞,揮灑自若、強而有力的大筆刷,構築出一若天地復興的意象空間,給予觀者強烈的震撼。
畫中傾瀉的藝術幻象無極無盡 法國華裔藝術大師趙無極辭世
法國華裔藝術大師、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趙無極當地時間9日下午於瑞士沃州的家中辭世,享年93歲。據悉,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症”)的趙無極,今年3月底以來已經兩度入院。而他的作品雙聯油畫巨作《10.03.83》幾天前剛剛在香港蘇富比[微博]春拍上以3200萬港元落槌。
“什麼時候的事?似乎很久沒有他的消息了,沒想到消息傳來竟是永別。”昨天13時許,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從記者口中得知趙無極辭世的消息時震驚了,更難掩悲傷。“趙先生一路走好!永遠記得1983年去北京時看你個展,並求得一個簽名的難忘經歷!”中國當代藝術界“身價”最高的藝術家之一張曉剛[微博]昨天則發了這樣一條微博,表達了對趙先生的崇敬之情。
中西文化交融於無形
“趙無極是中國的藝術家,更是世界的藝術家。他有著極為開放的思想、開闊的視野,能夠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與西方美術潮流結合起來,最終在世界文化坐標中擁有一席之地。趙無極畫的是抽象油畫,這是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卻讓人從畫作中看到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的呼吸、筆墨、筆觸本身的律動,與中國審美趣味極為吻合。”油畫家、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中華藝術宮籌建辦常務副主任李磊告訴記者。藝術評論家石建邦也告訴記者,趙無極可謂第一位擔得起“國際性”的華人藝術家,上世紀60年代起確立起將中西文化交融於無形的繪畫風格,“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揚名倫敦、紐約等西方藝術重鎮了”。
趙無極曾說:“人們都服從於一種傳統,我卻服從於兩種傳統。”年少時期,因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他貪婪地從西方繪畫中汲取營養,更遠赴巴黎深造並長久地定居下來。意大利、荷蘭和法國的古典繪畫是趙無極起初研習的對象;他也深受西方現代派藝術大師塞尚、畢加索和馬蒂斯的影響,創作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日後,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的畫又帶他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然而,在品味了太多西方作品之後,趙無極的內心最終轉向中國,回溯到了曾想要遠離的文化傳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承續了中國宋元山水畫的美學精粹,尤追慕北宋山水名家范寬、郭熙;其藝術靈感甚至來自中國青銅器藝術中的鐘鼎文樣。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又受到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彩創作的啟迪……中國的人文傳統給了趙無極源源不斷的靈感,最終讓他的畫作呈現出東方先哲所建立的宇宙觀。
鑽進畫室才覺得踏實
“趙先生是低調謙和的人,平常話不多,聊到藝術時才會直抒己見。”油畫家、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周長江告訴記者,“1996年和1997年,我曾因策劃一個展覽的緣故第一次與趙先生打交道,當時他在法國,聽說我的想法後,立即寄了一本畫冊給我。”喜歡以鏡頭捕捉華人畫家黑白影像的上海攝影家董明,向記者回憶起2006年9月在巴黎登門拜訪趙無極的情形:“趙先生的畫室在巴黎13區。那是一處簡陋的空間,與印象中巴黎那些光鮮亮麗的小洋房相去甚遠,木質的窗棂、水泥糊的牆,紙箱堆得老高,畫台上還擱著大瓶小瓶的顏料。當時趙先生身著簡單的白T恤外披藏青色夾克、腳踏有些破舊的黑皮鞋,樸實得就像個鄰家老人,與其藝術大家的奪目光環形成鮮明反差。那天,我與趙先生攀談了4個多小時,當聊到一幅我仰慕已久的畫時,他竟然立刻起身為我翻找起那幅畫來,我也隨即用鏡頭捕捉下這意味深長的一瞬。這就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說除了畫畫,別的事情都不會做,每天只有鑽進畫室才覺得踏實。”
光環背後有另種孤寂
近10年來,趙無極的畫作可謂國際藝術市場上的“試金石”。2005年5月,他的《1985年6月至10月作》三聯畫在拍場上以1800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華人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2011年10月,他的油畫《10.1.68》更是以6898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刷新藝術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耄耋之年,趙無極甚至過得有些淒涼,還曾引發一場舉世矚目的監護權“爭奪戰”。2011年秋,趙無極遷往瑞士定居,正式離開自己生活60余年的巴黎。當時,他已患老年癡呆症,他的兒子趙嘉陵認為遷居瑞士的決定不可能是父親的意願,而是出自繼母也即趙無極第三任妻子馬爾凱的“控制”,並擔心繼母會將父親一些價值連城的畫作據為己有。於是,趙嘉陵去年7月以獲得司法監護人權利向巴黎上訴法庭遞交訴狀,與繼母展開“奪父奪夫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