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寺
日期:2016/12/14 17:26:1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於海澱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今山門高懸一塊青石匾大鐘寺額,上刻9條穿雲飛龍,正中為雍正帝御筆"敕建覺生寺"。因內藏明永樂大鐘,故名大鐘寺。
大鐘寺規模宏大,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有山門、天王殿、正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殿、配殿建築,原是皇帝祈雨和信徒朝聖的場所。寺內大鐘名為華嚴鐘,通高6.75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是我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巨鐘,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素有“鐘王”之稱。鐘內外鑄滿佛教經咒17種,總計22萬7千余字。相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內容為永樂帝御制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為主的8種經。文字擺布得嚴絲合縫,字面清晰。字形恭楷端正,古樸遒勁,相傳為明書法家沈度手筆,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國寶。大鐘鑄造精致,造型奇特,銅質烏亮美觀,輕擊鐘聲圓潤深沉,重擊渾厚宏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遠達18-40公裡,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冶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