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南京華嚴寺村文物成建房材料

南京華嚴寺村文物成建房材料

日期:2016/12/14 20:33: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村內的龜趺

  日前,網友“robertlulu”在西祠胡同發帖稱:在南京市雨花台區安德門地鐵站西側,緊靠著寧蕪鐵路,有一個典型的城中村——華嚴寺村。整個村子都是一到兩層的平房,沒有路燈、污水橫流,似乎已經被人遺忘。然而就是這個地方,從六朝直到明清,一直是南京城南佛教聖地華嚴寺的所在地,明成祖朱棣曾親題“華嚴禅寺”匾額。1937年南京保衛戰爆發,張靈甫曾率部隊在這裡阻擊進犯中華門的日軍。如今寺廟早已不在,整個村子內到處散落著龜趺(fū)、蓮花座、古井、石碑等文物。遺憾的是,這些文物都沒有受到相應的保護,反而被村民拿來當做建築材料,龜趺被作為牆基,石碑被作為門檻石。只有那口古井,依然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來源。


 石碑的文字清晰可辨

  城中村現狀——村中居民多為外來務工人員 龜趺被砌進牆內,石碑抹上了水泥

  近日,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安德門地鐵站,出地鐵站後一路向西,邊走邊問,走了大約2公裡後,終於在鳳台南路西側,南京市自來水總公司南京水表廠南側,找到了這個不起眼的城中村。因為臨近安德門勞務市場,這個村子中居住的多為安徽、河南等地的外來務工人員,本地居民不多,因此門牌的編號均是“華嚴寺某號租某”的樣式。

  在一位趙姓租戶的指引下,揚子晚報記者在華嚴寺18號院門前找到了一個龜趺。龜趺上面已經被堆滿了木板、拖把等生活物品,後半截甚至被砌進了牆內。龜趺背部有一道規整的凹槽,應該是原本安放石碑的位置。整座龜趺除自然風化外,並無明顯破壞,保存比較完整。就在18號院內,還有一個同樣保存完整的石質蓮花座,四周雕刻的蓮花非常精美。龜趺旁邊還有一眼古井,井水清澈甘甜,直到現在還是華嚴寺村村民的生活用水來源。

  記者隨後又在華嚴寺9號租6門前發現一塊石碑,字跡清晰可辨,落款為清光緒六年六月。在華嚴寺9號租7門前記者還看到兩塊碑,遺憾的是已經被抹上水泥,成了這處房子大門的門檻石。


石碑被做成大門的門檻石

  城中村未來——村內文物遺存已進行登記備案 一兩年內華嚴寺村就將拆遷

  自幼居住在這個村子的老市民羅大爺告訴記者,這個地方以前都是農村,屬於農村的集體土地。“上世紀60、70年代,這個地方是一片廢墟,村子裡面的人沒地方住,就來到這裡,用廢墟裡散落的石碑、磚塊蓋起了這些房子。後來再想蓋房子的人,向村委會寫個申請就行了。如今這個地方成了南京市區,但這些房子都沒有土地證和產權證,嚴格說來也是違章建築。那麼多文物都被砌進了房子裡,真是太可惜了。”

  對此,雨花台區文化局分管文物保護的副局長孫辰表示,對於華嚴寺村內的文物和遺存,該局已經進行了登記備案,並且列入區文保單位。“那些房子建在《文物保護法》出台以前,並且都有人居住,所以現在保護起來確實比較困難,只能呼吁村裡的居民注意保護。不過不用擔心,那個村子已經列入了城中村改造的目錄,一兩年內就將拆遷。等拆遷的時候,我們會派人現場監督,保護好那些文物。”

  華嚴寺歷史興衰——早在南朝時期華嚴寺便已有記載 朱棣為重建的華嚴禅寺親題寺名

  對於華嚴寺早期的歷史,史書記載甚少,記者在《陳書·謝貞傳》中找到了簡短的一句。書中記載,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謝貞父親謝蔺去世,謝貞痛哭欲絕,多次昏倒。他的伯父謝洽、族兄謝皓一同前往華嚴寺,請長爪禅師對謝貞講道理。禅師告訴他說:“孝子既無兄弟,就應該自愛。如果毀了自己的身體,誰來奉養你的母親呢?”謝貞這才開始稍微喝點薄粥。清人陳作霖的《南朝佛寺志》中,同樣講到這件事,只不過說是謝貞親自去請的長爪禅師。這兩個材料也說明,早在南朝時期,華嚴寺便已經存在於南京城南。

  這之後,華嚴寺又從史書中消失,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人葛寅亮《金陵梵剎志》一書記載,當時南京城南的碧峰禅寺住持佛妙禅師,打聽到江寧安德鄉有古跡華嚴禅寺,因年代久遠,早已圮廢,但基址尚存,遂募化重建塔院,並奏請永樂皇帝賜額“華嚴禅寺”。重建後的華嚴寺占地27畝,內有山門一座,金剛殿、觀音殿、天王殿、伽藍殿各三楹,大雄寶殿五楹和僧院七房。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佛妙禅師圓寂,享年80歲,僧徒將其葬於先前所造的石塔中。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寺僧對華嚴寺加以擴建,更加富麗堂皇,明禮部尚書胡熒為之立碑紀事。

  1995年,南京市博物館曾在華嚴寺遺址發掘出一座明代僧侶墓葬,出土了白瓷碗碟、青花執壺等40余件精美文物。這座墓葬,猜測正是佛妙禅師墓塔地下的玄宮。

  南京保衛戰張靈甫曾在此阻擊日軍 經此一戰,敗落的華嚴寺徹底成廢墟。

  到了民國時期,華嚴寺已經徹底敗落,只留下一座無人看管的殘破寺院。《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 軍事(二)》一書中《陸軍第五十一師保衛南京戰斗經過》一文記載,1937年11月,南京保衛戰爆發,張靈甫作為國民革命軍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第305團團長,奉命守備南京城南中華門至雨花台一帶。12月11日,日軍在進攻中華門無果後,避開305團主力,轉攻其側翼華嚴寺。張靈甫派營長於清祥趕往華嚴寺,當時華嚴寺早已年久失修,山門洞開,牆壁上的破洞隨處可見,在山門的東邊,還有十幾米寬的山牆已經倒塌,成了一個比山門還寬廣的豁口。華嚴寺的爭奪戰反復激烈,營長於清祥在戰斗中重傷,全營傷亡四百余人。但直到12日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下令全線撤退,華嚴寺最終還是牢牢掌握在張靈甫的手中,成為南京中華門的一道堅強屏障。

  也正是經此一戰,原本已經破爛不堪的華嚴寺,徹底成了一地廢墟。不過石碑容易移動,龜趺則相對困難,古井更是不可能移動。有這兩件文物,也很容易判斷華嚴寺原本的位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