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重塑古街古巷古建築 再現七倉八典九廟一觀

重塑古街古巷古建築 再現七倉八典九廟一觀

日期:2016/12/13 23:05:04      編輯:古建築紀錄
    黃石12月18日電(記者 羅臻 實習生 劉歡文) 作為黃石唯一的世界非遺,西塞神舟會一直備受關注。昨日,記者從西塞山區旅游局獲悉,以西塞神舟會為主題打造的道士洑古鎮將重塑古代興旺繁榮市鎮。
  古代興旺繁榮市鎮
  道士 文化傳承千年

  道士洑古鎮因軍事而興,因政治、經濟、文化而盛,後因兵禍而衰,它見證著上千年歷史的變遷。
  據史料記載,古代道士洑村民風醇厚,崇文尚武,有著千年歷史傳承的文化習俗,如“牡丹詩會”、“放生節”、“觀音會”、“撈江會”和“西塞神舟會”。其中,“西塞神舟會”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古代建築從整體上看,道士洑古鎮歷代沿革以來及古街現存格局,呈現“三縱三橫”的街巷格局。從歷史上看,可考的著名建築有很多,如南宋和義郡王呂文德的王府、墓地和由其掌管的軍資庫藏,明代所設守備和巡檢司等衙門以及清代所建漕運糧倉、火藥局、演武場、望江樓等等。
  遺憾的是,後來,道士洑古鎮因兵禍而衰弱,在抗日戰火中徹底衰敗。
  時至今日,古樸精致的道士洑古鎮標志建築和興旺繁榮的市鎮生活場景已離我們遠去,唯有西塞神舟會還在流傳。
  重塑古街古巷古建築
  再現七倉八典九廟一觀

  西塞神舟會日趨嚴峻的生存壓力,引起市“四大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多次組織督辦、落實。
  今年的黃石“兩會”上,人大代表提出了《關於加強對“西塞神舟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議案》。3月份,市人大對議案進行了督辦,7月份,市政協對西塞神舟會進行了調研。
  研究歷史資料,勘察現場地形……
  “爭取用3年時間,以‘西塞神舟會’為品牌,恢復重建道士洑古鎮。”這一生態保護規劃逐漸浮出水面。
  根據規劃,確立以“神舟宮”至“古衙門”形成的正街為官署治軸,以“鹽典街”為市井商業軸的布局,一些古建築巧妙安排和設計在各個功能組群中。
  同時,著力恢復和打造道士洑古有的“七倉八典九廟一觀”和新雁橋、楓香橋等著名橋梁的景觀以及鹽典街等著名的古商業街市場景。
  “我們要保護和更新道士洑文化‘一山一水一古鎮’的原生性文化空間。”西塞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蔡克長表示,通過發展旅游,積極保護西塞神舟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道士洑古鎮的文化修復與價值重現。
  開發多種旅游產品
  文化祈福民俗體驗

  記者翻看道士洑古鎮建築規劃方案,看到了涵蓋傳統古鎮一些建築:衙門、壇廟、戲樓、商鋪、酒店、茶樓、園林、民居等。
  臨街商鋪多為兩層;廟宇、戲樓,形態各異,風格多樣;衙門延續官式建築風格,布局規整,風格嚴謹;王府,高牆大院,庭院深深;三合一院的民居,小巧親切……
  結構劃分為六個功能組團:“府第園林組團”、“神祗壇廟組團”、“官署衙門組團”、“商業街市組團”、“居住院落組團 ”、“民俗廣場組團 ”。
  武漢大學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設計風格主要是根據道士洑古鎮歷史發展的最成熟和興盛階段,以及與現當代的延續性,確定建築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還原和營造一個比較真實的歷史環境。
  根據規劃方案,欲將道士洑與西塞山旅游聯動發展,形成登西塞山,逛道士洑,感受神舟的“山水懷古文化祈福”旅游產品結構。
  蔡克長表示,建成後的道士洑古鎮成為集山水觀光、文化修性、古鎮體驗、民俗風情和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復合型旅游古鎮和知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古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